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薄荷油

薄荷油

《中药大辞典》:薄荷油

药材名称薄荷油

拼音Bò He Yóu

出处重庆堂随笔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薄荷的鲜茎叶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油。

性状为无色至淡黄色或绿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纯馥的薄荷香气,带辛辣而清凉,有强烈的窜透性。在温度较低时有大量的无色晶体析出。存放日久则色渐变深,质渐变粘。易溶于水,与醇、醚、氧仿等均能任意混合。比重(25℃)0.899~0.909。

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辛,凉,无毒。"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齿痛,皮肤风痒。

①《重庆堂随笔》:"患风热头疼龈痛,搽患处。"

②《中国医学大辞典》:"清热散风。治头风,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

③《国药的药理学》:"头痛、晕船、反胃、胃肠气胀等,涂布或内服。"

④《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疝痛,下痢。"

用法用量内服:开水冲,1~3滴。外用:涂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薄荷油

药材名称薄荷油

拼音Bò He Yóu

英文名Peppermint Oil

出处出自《重庆堂随笔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鲜茎叶经蒸馏而得的挥发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ntha canadaensis L.

原形态多年生芳香草本,茎直立,高30-80cm。具匍匐的根茎,深入土壤可至13cm,质脆,容易折断。茎锐四棱形,多分枝,四侧无毛或略具倒生的柔毛,角隅及近节处毛较显着。单叶对生;叶柄长2-15mm;叶形变化较大,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长级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侧脉5-6对,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具柔毛及黄色腺鳞,以下面分布较密。轮伞花序腋生,轮廓球形,花时径约18mm,愈向茎顶,则节间、叶及花序递渐变小;总梗上有小苞片数枚,线状披针形,长在2mm以下,具缘毛;花柄纤细,长2.5mm,略被柔毛或近无毛;花萼管状钟形,长2-3mm,外被柔毛及腺镤,具10脉,萼齿5,铗三角状钻形,长约0.7mm,缘有纤毛;花冠淡紫色至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先端2裂,较大,其余3片近等大,花冠喉内部被微柔毛;雄蕊4,前对较长,常伸出花冠外或包于花冠筒内,花丝丝状,无毛,花药卵圆形,2室,药室平行;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近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小是对果长卵球形,长0.9mm,宽0.6mm,黄褐色或淡褐色,具小腺窝。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清液体。有特残清凉香气,味初辛、后凉。存放日久,色渐变深。本品与乙醇、氯认或乙醚能任意混合。相对密度应为0.888-0.908。旋亮度:取本品置1dm的管中,依法测定为-17℃至-24℃。折光率应为1.456-1.466。

化学成分薄荷鲜叶含渍1%-1.46%,油中主成分为左旋薄荷醇(menthol),含量62.3%-87.2%,还含左旋薄荷酮(mentho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乙酸癸酯(decyl acetate),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苯甲酸甲酯(methylbenzoate),α-及β-蒎烯(pinene),β-侧柏烯(β-thu-jene),3-戊醇(3-pentol),2-已醇(2-hexanol),3-辛醇(3-octanol),右旋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及桉叶素(cineole),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1]。又含黄酮类成分:异瑞福灵(iso-raifol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薄荷异黄酮甙(methoside);有机酸成分:迷迭香酸(lusmari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2];氯基酸成分: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丝氨酸(alanine),天冬酰胺(asparag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ine)和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赖氨酸(lysine)[3]。最近,又从叶中分阶段得具抗炎作用的以二羟基-1,2-二氢萘二羟酸为母核的多种成分:①1-(3,4-二羟基苯基)-6,7-二羟基-1,2-二氢萘-2,3二羟酸[1-(3,4-dihydroxyphenyl)-6,7-dihydroxy-1,2-dihy-dronaphthalene-2,3-dicarboxylic acid],②1-(3,4-二羟基苯基-1,2-二氢萘-2-羟酸

鉴别理化鉴别 取本品1滴,加硫酸3-5滴及香草西藏结晶少量,应显橙红色,再加水1滴,即变紫色。

性味味辛;性凉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

用法用量内服:开水冲,1-3滴。外用:适量,涂擦。

各家论述1.《重庆堂随笔》:患风热头疼龈痛,搽患处。

2.《中国医学大辞典》清热散风。治头风,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

3.《国药的药理学》头痛、晕船、反胃、胃肠气胀等,涂布或内服。

4.《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疝痛,下痢。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桂木根

    药材名称白桂木根拼音Bái Guì Mù Gēn别名将军树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白桂木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tocarpus hypargyraus Hance.2.Artpcapus

  • 黄刺皮

    《中药大辞典》:黄刺皮药材名称黄刺皮拼音Huánɡ Cì Pí别名黄三刺皮出处《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的茎皮。4~5月间,开始出芽长叶时,砍取较租的

  • 大叶骨牌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叶骨牌草药材名称大叶骨牌草拼音Dà Yè Gǔ Pái Cǎo别名凤尾金星、七星剑、旋鸡尾、排骨草、七星凤尾、一包针、龙眼草来源水龙骨科星蕨属植物江

  • 石龙胆

    《中药大辞典》:石龙胆药材名称石龙胆拼音Shí Lónɡ Dǎn别名蓝花地丁、紫花地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岩龙胆(《种子植物名称》),鬼点灯、六月绿花草、绿花草(《四川中药志

  • 山药

    《中国药典》:山药药材名称山药拼音Shān Yɑo英文名RHIZOMA DIOSCOREAE别名薯蓣、土薯、山薯蓣、怀山药、淮山、白山药来源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

  • 草乌头

    《中药大辞典》:草乌头药材名称草乌头拼音Cǎo Wū Tóu别名堇(《庄子》),芨(《尔雅》),乌头、乌喙、奚毒(《本经》),鸡毒(《淮南子》),茛、千秋、毒公、果负、耿子、帝秋(《吴普本草

  • 三月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月花药材名称三月花别名报春花、华紫报春花来源报春花科三月花Primula sinopurpurea Balf. f.,以根或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红河。性味麻、微苦,微温。功能主

  • 车桑仔

    药材名称车桑仔拼音Chē Sānɡ Zǎi别名山杨柳、油明子、炒米柴、野碧桃、夜闹子、狗闹子、山枝莲、溪柳、毛乳、石故纸、白石楝、坡柳来源楝科车桑仔Dodonaea viscosa (L.) Jacq

  • 梅叶

    《中药大辞典》:梅叶药材名称梅叶拼音Méi Yè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叶片。性味《纲目》:"酸,平,无毒。"功能主治《日华子本草》:"煎

  • 鸱头

    《中药大辞典》:鸱头药材名称鸱头拼音Chī Tóu别名鹦头(《唐本草》)出处《别录》来源为鹰科动物白尾鹞的头。原形态白尾鹞,又名:鸢(《诗经》),鸱(《庄子》),鸭、负雀(《尔雅》),雀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