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白花菜子

白花菜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菜子

药材名称白花菜子

拼音Bái Huā Cài Zǐ

别名臭菜、臭花菜、羊角菜

来源白花菜白花菜属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Gynandropis gynandra (L.) Briq.]的种子,其全草亦入药。秋季采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

性味苦、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疼痛,腰痛,跌打损伤,痔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白花菜子

药材名称白花菜子

拼音Bái Huā Cài Zǐ

出处《国药提要》

来源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净杂质。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圆形,极细小,直径O.5~1毫米,厚0.5毫米。外皮黑褐色或黑色,粗糙不平,有细密的蜂窝状麻纹,规则地排列成同心环状,边缘有一小缺口,种仁黄色,稍有油性。气微,味苦。以干燥、颗粒饱满、色黑、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河北。

化学成分种子含挥发油,与芥子挥发油相似;并含有醉蝶花素。

另含脂肪油17.6~25%,其脂肪酸主要是亚麻酸(53.82%)、棕榈酸(18.41%)、油酸(15.89%),硬脂酸(8.07%)等。

性味《纲目》:"苦辛,微毒。"

功能主治①《纲目》:"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

②《安徽药材》:"散风去湿,活血止痛。"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花菜子

药材名称白花菜子

拼音Bái Huā Cài Zǐ

英文名Spiderflower Seed

别名臭花菜籽。

出处出自《国药提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ome gynandra L.

采收和储藏:7-9月当角果黄白色略干,种子呈黑褐色时,分批采收,以防脱落。也可待角果全部熟后,割取全株,晒干脱粒。

原形态白花菜一年生直立分枝草本,高约1m。常被腺毛。叶为3-7小叶的掌状复叶,叶柄长2-7cm,小叶柄长2-4mm;小叶倒卵状椭圆形、倒披针形或菱形,先端渐尖、急尖、钝形或圆形,基部楔形至渐狭延成小叶柄,边缘有细锯齿或有腺毛,中央小叶长l-5cm,宽8-16mm,侧生小叶依次减小。总状花序长15-30cm;苍片由3枚小叶组成;花梗长约1.5cm;萼片分离,披针形,椭圆形或卵形,长3-6mm,宽1-2mm,被腺毛;花瓣白色,少有淡黄或淡紫色,在花蕾时期不覆盖着雄蕊及雌蕊,连爪长10-27mm,瓣片近圆形或阔倒卵形,宽2-6mm;花盘稍肉质,雄蕊6,伸出花冠外;雌雄蕊柄长5-18mm;雌蕊柄在两性花中长4-10mm,在雄花中长1-2mm,或无辆;子房线柱形,花柱很短,柱头头状。果圆柱形,斜举,长3-8cm,中部直径3-4mm;种子扁球形,黑褐色,表面有横向皱纹或更常为具瘤状小突起。花、果期约在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地区田野、荒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华北及其以南至台湾、广东、海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种子扁圆形,直径1-1.5mm,厚约lmm,边缘有一深沟。表面棕色或棕黑色,粗糙不平,于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突起的细密网纹,网孔方形或多角形,排列较规则或呈同心环状。纵切面可见“U”字形弯曲的胚,胚根深棕色,子叶与胚根等长,淡棕色,胚乳包干胚外,淡黄色,油质。气无,味苦。以粒饱满,色黑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表皮细胞壁厚,呈乳头状突起或数个乳突连接成毛状,内含棕色色素,于横切面四周呈轮齿状;表皮下为色素层,细胞呈长条形,切向延长,略呈规则波状:其下方为1列石细胞,40-6μm,直径4-10μm;种皮内表皮为l-2列石细胞,切向延长排列,长60-80μm,直径12-16μm。胚乳及胚全为薄壁组织,内含脂肪油等物质。

化学成分白花菜种子含葡萄糖屈曲花素(glucoiberine),白花菜甙(glucocaparine),新葡萄芸薹素(neoglucoberassicin),葡萄芸薹素(glucobrassicin),醉蝶花素(cleomin)。尚含脂肪油17.6%-25.0%,主要脂肪酸是亚麻酸(linolenic acid)52.82%,棕榈酸(palmitic acid)18.41%,油酸(oleic acid)15.39%,硬脂酸(stearic acid)8.07%,花生酸(arachidic acid)1.96%%等。

性味苦;辛;温;小毒

归经心;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主风寒筋骨麻木;肩背酸痛;腰痛;腿寒;外伤瘀肿疼痛;骨结核;痔疮漏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1.《纲目》: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

2.《安徽药材》:散风去湿,活血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红萆薢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萆薢药材名称红萆薢拼音Hónɡ Bì Xiè别名小萆薢、小红萆薢、打不死、花花藤、花萆薢、滇江萆薢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植物无刺菝葜Smilax mair

  • 大一面锣

    《中药大辞典》:大一面锣药材名称大一面锣拼音Dà Yī Miàn Luó别名大一面绿(《峨嵋药植》),白毛草(《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大一面

  • 海仙人掌

    药材名称海仙人掌拼音Hǎi Xiān Rén Zhǎnɡ别名刺棒来源药材基源:为海仙人常科动物海仙人掌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vernularia habereri Moroff采收和储藏:在

  • 竹节三七

    药材名称竹节三七拼音Zhú Jié Sān Qī别名土参、土精、血参(《花镜》),甜七、竹根七(《草木便方》),竹节参(《科学的民间药草》),竹节人参(《现代实用中药》),竹鞭三七

  • 芦竹笋

    《中药大辞典》:芦竹笋药材名称芦竹笋拼音Lú Zhú Sǔn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嫩苗。性味《重庆草药》:"味苦,性寒,无毒。"功能主治清热泻火

  • 牛耳散血草

    药材名称牛耳散血草拼音Niú ěr Sàn Xuè Cǎo别名散血草、歇壁蝴蝶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扭果苣苔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reptocarpus clarkeanus (Hem

  • 大叶凤尾

    药材名称大叶凤尾拼音Dà Yè Fènɡ Wěi别名双凤尾、金鸡尾(《西藏常用中草药》),凤尾草、大叶井口边草、狼牙草(《陕西草药》),井口边草、井边草(《云南中草药选》

  • 牛毛草

    药材名称牛毛草拼音Niú Máo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球柱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ulbostylis barbata(Rotth.)Kunth[Scirpus barbata R

  • 川桐皮

    药材名称川桐皮拼音Chuān Tónɡ Pí英文名Septemlobate Kalopanax Bark别名茨楸、棘揪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 山棯根

    药材名称山棯根拼音Shān Shěn Gēn别名岗棯根(《全展选编·传染病》)。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桃盆娘科植物桃金娘的根。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性味甘,微酸,性子。①广州部队《常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