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牛尾蒿

牛尾蒿

药材名称牛尾蒿

拼音Niú Wěi Hāo

别名野蒿、茶绒、紫杆蒿、指叶蒿、水蒿、艾蒿、米蒿

出处牛尾蒿见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十二卷,云"牛尾蒿,初生时与蒌蒿同。唯一茎旁生横枝,秋时枝上发短叶横斜欹舞,如短尾随风,故俗呼以状名之。"观牛尾蒿,原植物与本品相一致。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牛尾蒿和无毛牛尾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temisia Wall. Ex Bess .[A. subdigitata Mattf.; Athomsonii C. B. Clarke ex Pamp.; A.subdigitata Mattf. Var .thomsonii (C. B. Clarke ex Pamp.) S. Y. Hu]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鲜用或扎把晾干。

原形态1.牛尾蒿 半灌木状草本,高80-120cm。根茎粗短,有营养枝。茎丛生,紫褐色或绿褐色,纵棱明显,分枝长15-35cm或更长;茎、枝幼时被短柔毛,后渐稀疏或无毛。叶互生,上面微被短柔毛,下面较密,宿存;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大,卵形或长圆形,羽状5深裂,有时裂片上还有1-2枚小裂片,无柄,花期叶凋谢;中部叶卵形,长5-12cm,宽3-7cm,羽状5深裂,裂片长3-8cm,宽5-12mm,先端尖,边缘无裂齿,基部渐狭成柄状,有小披针形或线形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指状3深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短梗或近无梗,基部有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状的总状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略短小,外、中层背面无毛,有绿色中肋,边膜质,内层半膜质;雌花6-8朵,花冠檐部具2裂齿,花柱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2-10朵,不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花柱短,先端2裂,不开叉。瘦果小,长圆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2.无毛牛尾蒿 与正种的区别为茎、枝、叶背面初时被灰白短柔毛,后则无毛。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500m以下的山坡、草原、疏林下及林缘等地。

2.生于海拔3000m以下的山坡,河边、路旁、沟谷及林缘等处。

资源分布:1.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华北、西南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河南、湖北、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长短不一。表面黄褐色,紫红色,赭色、棕绿色,具纵棱,被稀疏绢状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中央有一个小圆形白髓或小孔。叶多皱缩,破碎;完整无缺叶;茎下部叶片3-5深裂;中、上部叶片3指状深裂至渐不裂。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头状花序皱缩;总苞片绿色,边缘有膜质;雌花位于边;两性花居中。花淡紫色至淡黄色。气微清香;味苦;微涩。

以茎紫红至铁锈色、叶淡绿色、花多者为佳。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呈圆形,边缘具波状棱脊多条。表皮细胞一列。皮层薄壁细胞3-10列,含色互块,棱脊下方厚角化。分泌腔类圆形,5-14个,直径25-75μm,沿皮层内侧排列成一圈,内含黄色透明物质。内皮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幼茎成束,老茎成环带。中柱鞘纤维,壁甚厚,强木化。韧皮部较薄。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细胞径向排列成行。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多角形或类圆形,圆形单纹孔明显,内含菊糖。

叶表皮表面观:脉上表皮长柱形或长多角形,平平排列;脉间表皮形状不一,胞壁呈波状弯曲;侧壁沟孔明显。非腺毛丁字形,稀有三叉形,臂长200-536μm或仅可见圆形毛基痕。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2-6个;止下表皮均有气孔或仅下表皮有分布鞋。

茎解离组织:中柱鞘纤维线形,两端渐尖或呈叉状,长400-804-1540μm,直径13-18μm,胞腔狭小,强木化。木纤维长梭形,端壁渐尖、急尖、斜尖或分驻,壁不甚厚,具斜形或圆形单纹孔,长268-536-810μm,直径13-28μm,网纹及孔纹导管直径25-56μm,网纹及孔纹导管直径25-56μm。管胞有网纹及孔纹。木薄壁细胞多样,端壁平截或一端斜尖或呈S形,侧壁平直,微斜尖或呈S形,侧壁平直,微波或呈螺旋状弯曲,多为圆形单纹孔,直径28-35(-40)μm。

化学成分全草含5,8 3′,5′-四羟基黄烷酮(5,8,3′,5′-tetrahy-droxyflavanone),5,8,2′-三羟基-5′-甲氧基黄烷酮(5,8,2′-trihydroxy-5′-methoxyflavanon),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烷酮(5,7,4′-trihy-droxy-3′,5′-dimethoxyflavanone),槲皮素-3-鼠李糖甙(quercetin-3-rham-noside), 3-(3-羟基苯氧基)-2-***[3-(3-hydroxy)phenoxy-2-propenal],小麦黄素(tricin),2,5-二羟基桂皮酸乙酯(ethyl 2,5-dihydrox-ycinnamiate),8-羟基-6,7-二甲氧基香己精(8-hydroxy-6,7-dimethoxycoumarin),即是秦皮定(fraxidin),2,4-己二炔-l-酮(2,4-hexadiyn-1-one,α-及β-香树脂醇(amyrin),乙酸α-香树脂醇酯(α-amyrin acetate),白檀酮(α-amyrone),龙羁萜(fri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棕榈酸正丁酯(n-butyl palmitate)。又含挥发油,其中有近30种成分,经检出有效成分是D-匙叶桉油烯酸(D-spathulenol)。

药理作用牛尾蒿挥发油中的含氧化合物祛痰平喘作用显着,其中的D-匙叶枝油烯醇尤为有效。该化合物可增加小鼠酚红排出量(祛痰试验),祛痰强度是对照组的201%,还可以对抗组胺、乙酰胆碱的作用。牛尾蒿煎剂试治支气管炎、喉部粘膜发炎、轻度肺泡气肿等咳喘病畜,总有效率达98.3%。 D-匙叶按油烯醇的小鼠半数致死置为1.26±0.556g/kg可见该化合物不但平喘祛痰作用好,而且毒性小。

鉴别量化鉴别 (1)取本品花序干粉末,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白色颗粒状荧光。水提取液显柠檬黄色。乙醇提取液显乳白色荧光。

(2)取本品粉末少许升华,有白色结晶出现。

(3)取2%溴四氯化碳溶液1ml,加本品挥发油1滴,即脱色,再加1滴即迅速退至无色或略带黄色。

性味味苦;微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杀虫。主急性热病;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鼻衄;血风疮;晓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熬膏涂。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钩吻

    《中药大辞典》:钩吻药材名称钩吻拼音Gōu Wěn别名野葛(《本经》),秦钩吻、毒根(《吴普本草》),冶葛、胡蔓草(《南方草木状》),黄野葛(《千金方》),除辛(《蜀本草》),吻莽、断肠草(《梦溪笔谈

  • 枸橘刺

    《中药大辞典》:枸橘刺药材名称枸橘刺拼音Gōu Jú Cì出处《纲目》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树上的棘刺。功能主治《纲目》:"风虫牙痛,每以一合煎汁含之。"摘录《中

  • 丢了棒

    《全国中草药汇编》:丢了棒药材名称丢了棒拼音Diū Le Bànɡ别名刁了棒、咸鱼头、追风棍、大叶大青来源大戟科白桐树属植物白桐树Claoxylon polot (Burm.) Merr.[

  • 柯树皮

    《中药大辞典》:柯树皮药材名称柯树皮拼音Kē Shù Pí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柯树树皮的韧皮部。原形态柯树,又名:木奴树(《临海异物志》),石栎、青锡,栲树、稠树。常绿

  • 大叶桉果

    药材名称大叶桉果拼音Dà Yè ān 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大叶桉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calyptus robusta Smith采收和储藏:春、秋两季采收,晒干。原形态大乔木

  • 贴骨散

    药材名称贴骨散拼音Tiē Gǔ Sàn别名拦路虎、粘娘娘、猪尾巴、大琉璃草来源紫草科琉璃草属植物琉璃草Cynoglossum zeylanicum (Vahl)Thunb. ex Lehm.

  • 五瓣寄生

    《中药大辞典》:五瓣寄生药材名称五瓣寄生拼音Wǔ Bàn Jì Shēnɡ别名桂花寄生、木棉寄生、袖桐寄生、杉木寄生(《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五瓣

  • 酒糟

    《中药大辞典》:酒糟药材名称酒糟拼音Jiǔ Zāo别名甜糟(《本草拾遗》),糟(《日华子本草》),红糟(《养生必用方》),酒醅糟、粕(《纲目》)。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米、麦、高梁等酿酒后剩余的残渣。

  • 杏枝

    《中药大辞典》:杏枝药材名称杏枝拼音Xìnɡ Zhī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树枝。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杏仁"条。功能主治《本草图经》:"主堕伤。

  • 鹅蛋壳

    《中药大辞典》:鹅蛋壳药材名称鹅蛋壳拼音é Dàn Ké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卵壳。功能主治《急救方》:"治痈疽无头。新生鹅蛋壳,烧灰存性为末,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