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尖尾风

尖尾风

《中药大辞典》:尖尾风

药材名称尖尾风

拼音Jiān Wěi Fēnɡ

别名尖尾峰、起疯晒(《生草药性备要》),赶风晒、赶风帅(《本草求原》),赤药子(《植物名实图考》),赶风柴(《岭南采药录》),大风药(《广西中兽医药植》),尖尾枫(《中国经济植物志》),雪突、牛舌癀(《福建中草药》)。

出处《本草求原》

来源马鞭草科植物尖尾风。全年可采,鲜用、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落叶灌木至小乔木,高2~5米。小枝四棱,嫩节上有柔毛成环状。单叶对生;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全缘或有细齿,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脉上有柔毛,下绿色,主脉隆起,侧脉14~20对,秃净,具不明显的腺点;叶柄长1~1.5厘米。聚伞花序近顶腋生,径3厘米;序梗长1~2厘米;花柄长5~7毫米;苞片细小,披针形,长2毫米;萼杯状或截平状,有时为很小4突点;花冠紫红色,管状,裂片4,秃净,长约2毫米;雄蕊4,长约花冠的2倍,花药2室,纵裂;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线状。小核果,白色,球形,径1.5毫米。花期9~10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生境分部生于荒坡、沟边、灌木丛中半阴的地方。分布广西、广东、四川、江西等地。

性味辛,温。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温。"

②《福建中草药》:"苦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消毒。治风湿骨痛,风寒咳嗽,寒积腹痛,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行气活血,祛风消肿。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性腰腿痛,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8钱。外用: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复方①治产后风:尖尾枫鲜叶捣汁半杯,黄酒半杯,姜汁三至五滴。调匀炖温服。

②治风寒咳嗽:尖尾枫鲜叶八钱(刷去茸毛),冰糖五钱。水煎服。

③治胃出血:尖尾枫鲜叶捣汁半杯。调蜜服。

④治寒积腹痛:尖尾枫干叶五钱,千金藤干根五钱。水煎服。

⑤治无名肿毒初起:尖尾枫鲜叶和红糖捣烂外敷。

⑥治跌打损伤:尖尾枫鲜叶捣烂调黄酒外敷。(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尖尾风

药材名称尖尾风

拼音Jiān Wěi Fēnɡ

别名尖尾峰、起疯晒、赶风晒、赶风帅、赤药子、赶风柴、黑节风、握手风、粘搦风、穿骨风、大风叶、廉鱼风、雪突、牛舌癀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尖尾枫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licarpa longissima(Hemsl.)Mer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尖尾枫,灌木或小乔木,高2-5m。小枝四棱形,紫褐色,幼时稍有多细胞的单毛,节上具毛环。单叶对生;叶柄长1-1.5cm;叶片披针形至狭椭圆形,长14-25cm,宽2-7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明显小齿或全缘,表面主脉及侧脉有多细胞的单毛,背面无毛,有细小黄色腺点,干时下陷也峰窝状小洼点;侧脉12-20对。聚伞花序腑生1.5-3cm;花萼有腺点,杯状或截头状,冠的2倍;子房无毛。果实扁球形,白色,径1-1.5mm,具细小腺点。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山谷、丛林中或荒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茎枝呈辩证柱形,表面棕褐色,有点状凸起的灰白色皮孔,节上有一圈黄棕色柔毛。叶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至椭圆形,长10-20cm或更长,宽2-5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不明显小数点齿,上面暗绿色,下面暗黄绿色,有细小的黄色腺点;叶柄长1-1.5cm。叶腑有残留小花。揉搓后有芳香气,味微辛、辣。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散瘀止血;解毒消肿。主风寒咳嗽;寒积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内外伤出血;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位;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龙葵子

    《中药大辞典》:龙葵子药材名称龙葵子拼音Lónɡ Kuí Zǐ出处《药性论》来源为茄科植物龙葵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化学成分种子含油2%。所含脂肪酸主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并含少量甾醇

  • 戟叶石韦

    药材名称戟叶石韦拼音Jǐ Yè Shí Wéi别名戟叶瓦韦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宽带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atygyria waltonii(Ching)Ching et S.K.W

  • 豇豆叶

    《中药大辞典》:豇豆叶药材名称豇豆叶拼音Jiānɡ Dòu Yè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叶片。功能主治《滇南本草》:"冶淋症。"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 面筋

    药材名称面筋拼音Miàn Jīn出处宁原《食鉴本草》来源为小麦面和麸皮入水揉洗后所获得的胶粘状物质。性味甘,凉。①宁原《食鉴本草》:"性凉寒。"②《纲目》:"甘

  • 千里光

    《全国中草药汇编》:千里光药材名称千里光拼音Qiān Lǐ Guānɡ别名千里及、九里明、九领光、一扫光来源本品为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以全草入

  • 多穗蓼

    《中药大辞典》:多穗蓼药材名称多穗蓼拼音Duō Suì Liǎo别名辣蓼、水蓼、恣恣萨曾(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蓼科植物多穗蓼的全草。 6~10月采收。原形态草本,高100~1

  • 对节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对节叶药材名称对节叶拼音Duì Jié Yè别名阿上格[苗语]来源爵床科对节叶Pteracanthus alatus (Wall. ex Nees)

  • 欧泽芹

    药材名称欧泽芹拼音ōu Zé Qín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欧泽芹的带根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um latifolium L.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90cm

  • 毛柄锦香草

    药材名称毛柄锦香草拼音Máo Bǐnɡ Jǐn Xiānɡ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毛柄锦香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llagathis anisophylla Diels采收和储

  • 三叶崖爬藤

    药材名称三叶崖爬藤拼音Sān Yè Yá Pá Ténɡ别名毒葡萄。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台湾崖爬藤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trastigma formosanum(Hemsl.)Ga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