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名称。宋代始分医学为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眼科、疮肿兼折疡、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
经外奇穴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位于鼻孔内上端,鼻粘膜上。主治晕厥,目赤肿痛,中暑等。点刺出血。
指妊娠临月,腹痛不甚,或时痛时止,或腹痛而腰不痛等,均非正产之候。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三:“大凡生产自有时候,痛不甚者,名曰弄痛。”②《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妊娠临月腹痛,或作或止,名曰弄痛,非
证名。指口唇干燥,甚则裂开的症象。《温疫论·数下亡阴》:“津不到咽,唇口燥烈,缘其人阳脏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营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营汤。”多因阴津不足,脾热炽盛所致。治宜养阴
眼科金针开内障之手法。见《审视瑶函》。《外台秘要》卷二十一即有金篦针治圆翳内障的记载。此后,历代不断加以改进,《审视瑶函》所载此法已渐趋完善,并已总结该法操作步骤为八法。清·黄庭镜《目经大成》更进一步
针刺手法。即摇法。《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之一:“凡出针三部,欲写之际,每一部摇一次……如扶人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参见摇法条。
《医学从众录》卷八方。乳香、防风、知母、陈皮、木通、香附各一钱,没药、川芎、甘草、当归、贝母各五分,薏苡仁、金银花、栝蒌仁各二钱,橘叶二十片。水、酒各半煎,食后服。治乳痈。
咽喉之俗称。详咽喉条。
厚而丰盛,亦作亢盛。《灵枢·痈疽》:“热气淳盛。”
病证名。指大头畸形。《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小儿脑长头大,囟开不合,臂胫小,不能胜头。”常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视力和听力障碍,约有半数病儿发生惊厥。治以固肾为主,用地黄丸内服;用南星、白蔹为末,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