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坏病

坏病

病名。指伤寒病重证。可因治疗失当引起。《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伤寒论条辨》卷一:“坏,言历遍诸治而犹不愈,则反复杂误之余,血气已惫坏,难以正名名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辨坏病脉证并治篇》:“坏病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吐而吐,不当下而下,即当汗吐下而过甚,或当汗吐下而失时,皆为施治失宜,所以成坏病也。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诸坏病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鞭,下利不止,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失血惊狂,甚至阳毒斑狂,阴躁欲死,神昏谵语,循衣摸床之类是也。”《伤寒辨证·伤寒坏病》:“大抵伤寒至于坏病,当作危证断之,不可卤莽造次,或温补,或和解,或攻下,宜详虚实轻重。若脉虚数,人羸弱,或见烦热口干、舌燥者,此为虚证,不可下,以人参三白汤,或小柴胡汤增损治之。若虚烦少气者,宜人参竹叶汤虚烦不得眠者,宜参胡温胆汤。若脉实邪盛,大柴胡汤亦可酌用。要在审察虚实而治之。”参伤寒、坏伤寒条。

猜你喜欢

  • 银风内障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瞳神大成一片,雪白如银,其病头风痰火人,偏于气忿怒郁不得舒而伤真气,此乃痼疾。”类今之并发性白内障。

  • 胎不长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三。又各胎不长养、荫胎、卧胎。多因漏红伤胎,漏红虽止,但胎儿发育受阻;或孕妇素体虚弱;或有宿疾,脾胃不和,气血不足,胎失滋养,以致孕至五、六个月,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宜补益气血

  • 脉气

    ①脉中的精气。《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②出《素问·气府论》,即经气。详该条。

  • 脉要精微论

    《素问》篇名。本篇较全面地论述切脉与观神察色的主要精微,故名。文中分述望、问、闻、切所搜集各种证候的临床意义,详论五脏脉象与各种病证的关系,提出四诊合参以决死生的重要性。

  • 淋闭

    病证名。又作淋閟、淋秘。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①淋与癃闭的总称。小便滴沥涩痛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谓之闭。《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热结下焦则为溺血,令人淋闭不通。”“下焦结热,小便赤黄不利,数起

  • 阳易

    病名。阴阳易之男传于女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其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阳易。里急,腰踝连腹内痛。”可用猳鼠粪汤治之。参见阴阳易条。

  • 李濂

    【生卒】:1488~1566年【介绍】:明代文人。字川父。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进士,历任山西佥事等官职。后来离官,以古文著名于当时。著作较多,其中《医史》一书(10卷

  • 钚铫

    【介绍】:见环跳条。

  • 顼颅

    头骨的别名。详该条。

  • 眼闇

    证名。出《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一。同眼暗,即目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