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多因火盛血燥或久病气血亏损,导致毛发色黄不泽。治宜滋肾凉血。内服草还丹。外用菊花散煎水洗发。
病证名。即神识模糊的症状。《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人有禀性阴阳不和而心神昏塞者,亦有因病而精采闇钝,皆由阴阳之气不足,致神识不分明。”
①五音之一。肝者角,其音调畅中正,长而直。②五不女之一。详五不女条。③古时用兽角制成的杯罐作拔罐工具,故名。据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文物《五十二病方》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解剖部位名。见《外科正宗》卷二:“喉痛……其患虽肿而咽门半塞半开;其病虽凶而喉道又宽又肿,此皆标准,虽重无妨……。”即咽喉。详该条。
指心经火热上升的病证。可由心火亢盛或心阴亏虚而致,症见舌生疮,口腔糜烂,心烦失眠,舌尖红绛等。治宜导赤清心。
【介绍】:清代医家。字石友。平舆(在河南省东南,邻接安徽省)人。编有《医学集要》6卷(于1682年刻行),论述脉、药性等。
病名。①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井疽局部肿痛躁热者。见井疽条。②见《枕藏外科钞》。即涌泉疽。见该条。
病名。①一名动暑、中暍。《景岳全书》卷十五:“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在仲景即谓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痛,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
书名。8卷。清·黄凯钧撰。刊于1812年。计有《一览延龄》、《橘旁杂论》、《上池涓滴》、《肘后偶钞》、《证治指南》、《药笼小品》等6种。本书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辨证治疗、辨药等多方面的心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