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阴引起阳脱,或亡阳伴随阴竭的阴阳相离绝的垂危证。如大出汗或大吐大泻的失水病人,属于耗失阴液(血),如救治不及,阴液(血)耗竭,就会导致阳气虚脱,出现冷汗淋漓,脉微细或芤大,四肢逆冷甚至死亡,即为亡阴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苦参之别名,详该条。
见《寿世保元》卷七。即紫苏饮,见该条。
病理术语。指热邪随汗外越。《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即眼力。详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
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樗根皮(炒微黄)一分,枳壳(麸炒)、黄连(微炒)、芜荑(微炒)、赤芍药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一钱,加豆豉三十粒,葱白一茎,水煎服,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脓血痢如鱼脑。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蝉舌风,舌下再生一舌也。”参见重舌条。
大指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