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秦伯未条。
①病名。见《张氏医通·杂门》。详脱营失精条。②见失荣条。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多由心肝二经热毒上攻,蕴结不散所致。发于眉至额部,初起肿胀,色黑质硬,剧痛;甚则闷乱呕逆,溃烂成疮。治宜泄火解毒。内服清瘟败毒散,外敷止痛拔毒膏。
证名。或作头晕眼花。指身体有飘忽不定、眼花缭乱的感觉。《景岳全书·杂证谟》:“但忽运而忽止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详眩晕条。
出《药性论》。为败酱草之别名,详该条。
即汗孔。见汗空条。
即化痰丸第一方。见化痰丸条。
①《古今医鉴》卷十一引王同知方。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蒸)、当归(酒洗)各四两,茯苓、川芎、赤芍药、枳壳(麸炒)、黄芩(酒炒)、延胡索(酒炒)、青皮各二两,陈皮、苏木、红花、五灵脂各一两,炒干姜五
见《本草纲目》。为菟丝之别名,详该条。
臀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