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秋月咳嗽

秋月咳嗽

指秋月感受湿热燥热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秋月咳嗽,秋月咳而身热自汗口干便赤,脉虚而洪者,白虎汤;身热而烦,气高而短,心下痞满四肢困倦,精神短少,香薷饮;若病邪既去,宜补中益气汤加山药五味,以养元气柴胡升麻各二分,以升生气;秋深初冬,天久不雨,燥金用事,则肺燥咳嗽,当清金润肺,或兼清散。”《温热经解》:“秋咳嗽者,人气内收,清气入肺,法当疏解,杏苏散主之。”《类证治裁·咳嗽》:“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参见咳嗽、肺燥咳嗽等条。

猜你喜欢

  • 山羊蹄

    见《本草纲目》。为酸模之别名,详该条。

  • 脾肾阳虚

    证候名。多由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阳亦虚;亦有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肾,遂致肾阳亦虚者。症见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身体倦怠、大便溏泻或五更泄泻,或肢体浮肿,甚则腹满膨胀,舌淡胖,苔白滑

  • 颏骨

    骨名。指下颌骨体。

  • 黄连补肠汤

    《医学入门》卷六方。黄连四钱,茯苓、川芎各三钱,酸石榴皮五斤,地榆五钱,伏龙肝二钱。为粗末,每服八钱,水煎服。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载有本方,但名黄连补汤。

  • 蚕豆梗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即蚕豆茎,详该条。

  • 铁失

    【生卒】:十四世纪【介绍】:元代医官。曾任太医院使,主管广惠司修制调配皇宫药物。1323年在统治者内部斗争中被杀。

  • 移星草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谷精草之别名,详该条。

  • 痘烂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六。指因痘毒过盛,继发感染而成。其证患处破烂,脓水淋漓,甚则蔓延遍体。治疗用茶叶适量,开水浸泡后湿敷。

  • 风肿

    病症名。①肿病之一,出《灵枢·五变》,又称痛风肿、痛风身肿。《丹溪心法·水肿》:“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医学入门·水肿》:“风肿,即痛风肿者,肿面多风热,肿脚多风湿,关脉浮洪弦者,风热

  • 经来遍身疼痛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二三日,遍身疼痛,此寒邪入骨,或发热或不发热,俱宜解表,服乌药顺气汤(乌药、僵蚕、川芎、白芷、陈皮、枳壳、干姜、甘草、麻黄、姜、葱,水煎温服)。”参见经行身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