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唐代医家、僧人。亦名释普济。编集《广陵正师口齿论》1卷、《口齿玉池论》1卷。均佚。
病名。出《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指有头疽生于玉枕或风池穴处者。由热毒上壅所致,忌灸。余证治同有头疽,参见该条。
证名。闭目曰瞑。少瞑是睡而少寐之意。《灵枢·大惑论》:“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详见不寐条。
用于针灸学的铜铸人体模型。始创于宋代(1026年),用铜铸造,体表刻有经络和腧穴名称,胸腹腔有脏器,中空。是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总结前人针灸经验,为了提高针灸教学效果而主持设计制造。既是教学针灸的教具,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病热候》。①指阴阳气血虚亏引起的发热。《医学入门》卷五:“凡虚热皆因精神外驰,嗜欲无厌,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发热,实非有热也。”《证治准绳·杂病》卷一:“若夫饮食
病名。又称食劳疳黄。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丹溪心法·疸》称黄肿。泛指全身肌肤萎黄,面浮足肿,神疲乏力而眼目不黄的一种慢性病。多由虫积、食积或劳役脱力所致。因于虫积者,可兼见呕吐黄水,毛发皆直,好食
①中风证候类型之一种。见《医门法律·中风门》。即“邪在于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风证情最轻者。《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②中行之络。《素问·骨
八方。《素问·五运行大论》:“临观八极。”张志聪注:“地之八方也。”
诊法术语,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
病名。明·赵献可《邯郸遗稿》:“胎前忽然不语者,谓之哑胎。”参见子瘖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