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黑风者,初病与绿风相同,但时见黑花,日久瞳变昏黑之色”(《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即黑风内障。详该条。
【介绍】:唐代外科医家。撰《痈疽论》2卷。
古病名。五积之一。《难经·五十四难》:“脾之积,名曰痞气。”《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膜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
【介绍】:见王珉条。
病名。八瘕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青瘕聚在左右胁下,藏于背膂,上至肩胛,其苦腰下急痛,腹下气冲,面色黄,四肢肿,二便难,喜唾涎,不可多食。”《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治》:“青瘕
治法。《外科精义》卷上:“夫疮疽之证候不同,寒热虚实皆能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谓乳没珍贵之药可住疼痛,殊不知临病制宜,自有方法。盖热毒之痛者,以寒凉之剂折其热,则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温热之
【介绍】:宋代医家。字可久。原为宁陵(今河南宁陵南)人,后迁至余姚(今浙江余姚)。著《古易考》等书,深受唯心主义理学家朱熹推崇。著《医经正本书》(1176年),从孝道出发,不科学地提倡伤寒无传染之说。
病证名。即小儿因胃中虚冷而致的呕吐。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寒吐食不化,不恶食。”小儿脾胃嫩弱,寒气易伤,或母体受寒而吮其乳,以致吐时少而吐出物多,吐出物为青涎夹奶,四肢不温。治宜温中化食。用香砂六
气功功法。一种静功调息法。见于《云笈七签·内丹》。其操作方法:①功前准备,行动前先活动四肢,令四肢舒缓,再行炼功。②调身,安定神气,取仰卧式,不用枕。服气随时可行。天气以睛朗日为佳,每日五更时服第一服
心外围的组织器官。心包是心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道路,合称心包络,一般简称心包。它是心的外卫,有保护心脏的作用。《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邪不能容,容之则心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