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陆景初生平

陆景初生平介绍

陆景初一般指陆象先。陆象先(665年-736年),原名景初,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宰相,尚书左丞陆元方之子。陆象先早年历任扬州参军、洛阳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侍郎,并在太平公主的举荐下担任宰相。但他始终不肯依附太平公主,并拒绝参与政变密谋。先天政变后,陆象先进封兖国公,出任益州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后历任蒲州刺史、太子詹事、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同州刺史。736年(开元二十四年),陆象先病逝,追赠尚书左丞相,赐谥文贞。>>查看陆景初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陆象先年轻时便很有度量,因考中制举,被授为扬州参军,后在吏部侍郎吉顼的举荐下,担任洛阳县尉,历任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累迁至中书侍郎。

担任宰相

  711年(景云二年),太平公主欲推荐崔湜为宰相。崔湜道:“陆象先素有人望,理应拜相,不然的话,我也不敢担任宰相。”太平公主无奈,只得同时举荐陆象先。陆象先遂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监修国史,成为宰相。他为人清心寡欲,言辞议论高妙玄远,受到舆论的推崇。

  712年(先天元年),皇太子李隆基登基,是为唐玄宗,尊父亲睿宗为太上皇。当时,太平公主干预政事,权倾朝野,宰相崔湜、萧至忠、岑羲等人争相依附,只有陆象先不肯,始终没有前去拜访过她。

  713年(开元元年),太平公主欲废黜唐玄宗,另立皇帝,召集宰相商议,道:“宁王是太上皇嫡长子,而皇帝只是庶子,我们不应废嫡立庶。”陆象先道:“那皇帝为何得以继位?”公主道:“他只是一时立功,才登上帝位。如今失德,理应被废。”陆象先则道:“因为有功被立为皇帝,那么有罪才可以废黜。如今皇帝没有罪过,怎能被废?”太平公主只得另与窦怀贞等人商议。

罢为外任

  七月,唐玄宗抢先发动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陆象先因是太平公主所举荐,也被捕获。唐玄宗将他释放,还加封他为兖国公。当时,唐睿宗支持太平公主,闻变登上承天楼,对前来护驾的群臣道:“愿意帮助我的,都留下来。不愿意的,就请离开!”有些大臣为表忠心,便留了下来,并在名单上署名。

  政变平息后,唐玄宗得到名单,命陆象先进行搜捕,陆象先却将名单焚毁。唐玄宗大怒,打算加以治罪。陆象先谢罪道:“赴君之难是忠诚的表现,陛下以德行教化天下,怎能杀行义之人?我违背您的命令,是为稳定大局,让心怀疑虑之人安心。”唐玄宗这才醒悟。当时,唐玄宗还要进一步清洗萧至忠、岑羲的党羽,陆象先暗中进行营救保护。很多人得以保全,但都不知是陆象先所为。

  不久,陆象先被罢去相位,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道按察使。他为政宽仁,司马韦抱真进言道:“请您严肃刑罚以立威,不然会使百姓无所畏惧。”陆象先笑道:“为政者非要用刑罚来树立威信吗?”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后改任蒲州刺史,兼河东道按察使。

晚年生活

  722年(开元十年),唐玄宗撤销按察使之职。陆象先回朝,历任太子詹事、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后因丧母而辞职。

  725年(开元十三年),陆象先被起复,担任同州刺史,后改任太子少保。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陆象先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尚书左丞相,赐谥文贞。

轶事典故

皇帝赐名
  陆象先本名陆景初,后被唐睿宗赐名“象先”。睿宗曾道:“子能绍先构,是谓象贤者。”意思是,陆象先既然能继承前人的建树,希望也能效法先人的贤德。

岁寒知松柏
  太平公主曾召集自己举荐的五位宰相,密谋废黜唐玄宗。她提出的理由是,唐玄宗乃是庶出,不符合即位的条件。陆象先极力反对,道:“那皇帝当初为何得以继位?”公主道:“他只是一时立功,才登上帝位。如今失德,理应被废。”陆象先道:“既是因为有功被立为皇帝,那么只有有罪才可以废黜。如今皇帝没有罪过,不应被废?”公主大怒。先天政变后,陆象先并未因是公主举荐而获罪。唐玄宗对他道:“这真是岁寒知松柏啊。”

尽焚名帖
  先天政变时,唐睿宗支持太平公主,闻变登承天楼避乱。他对前往护驾的群臣道:“愿意帮助我的,都留下来。不愿意的,就请离开!”很多大臣为表忠心,便留在了承天楼,并呈上自己的名帖。政变平息后,唐玄宗得到了这些名帖,命陆象先进行搜捕,但陆象先却将名帖全部焚掉。唐玄宗大怒,欲究治陆象先之罪。陆象先道:“赴君之难是忠诚的表现,陛下以德行教化天下,怎能杀行义之人?我违背您的命令,是为稳定大局,让心怀疑虑之人能够安心。”唐玄宗这才醒悟。

施政宽仁
  陆象先担任益州长史,施政宽仁。司马韦抱真进言道:“您应该严肃刑罚,以树立威信。不然会使下属怠堕,无所畏惧。”陆象先却没有听从,对他道:“施政只要遵照事理就行,何必严刑树威。这样做损人益己,不合仁恕之道。”

  陆象先担任蒲州刺史,对犯罪的小吏只是批评了事。录事进言道:“按照规矩,应该施以杖刑。”陆象先道:“人心都是相通的,难道他们不理解我的话吗?如果你一定要施杖刑,那就从你开始!”录事羞愧而退。

庸人自扰
  陆象先常道:“天下本来没有那么多是非,庸人自己心里不安,才生出许多是非。如果能从心灵的源头上开始清理,那天下的事就简单多了。”

  这句话后来被概括为谚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以及成语“庸人自扰”,比喻本来没有问题而自找麻烦。

吾非笑具
  陆象先担任同州刺史时,属下参军大都是名门子弟出身,因其性情仁厚,对他不大恭谨。有一个参军道:“我能在大厅前旋转笏板,瞪着眼睛,扬眉举目给使君做揖,然后唱喏而出。”又一个参军说道:“我能在使君厅前,涂黑面孔,穿绿布衣,扮作神跳舞,然后慢慢走出。”还有一个参军道:“我能在使君厅前,学女人梳妆,学新嫁娘拜公婆四拜。”府中僚属都以此打赌,作为玩笑。陆象先对这些行为都如同没有看见,毫无愠怒之色。陆象先的弟弟陆景融对此极为不悦,怒气冲冲的道:“哥哥身为三辅刺史,如今却成了天下笑具(嘲笑的对象)。”陆象先慢悠悠地道:“是那些青年参军成为笑具,怎么会是我呢?”

举荐房琯
  房琯早年曾担任冯翊县尉,与孔目官党芬在街上相遇。党芬因没来得及回避,被其拽下马来,打了数十脊杖。他向刺史陆象先哭诉,陆象先问道:“你是哪里人氏?房琯是什么官?”党芬道:“我是冯翊人,房琯是冯翊尉,”陆象先道:“冯翊尉打冯翊百姓,你告诉我干什么呢?”随后,房琯也来见陆象先,诉说此事,请求解去官职。陆像先说:“党芬所犯的过错,打也使得,不打也使得;你打了他,解去官职可以,不解去官职也可以。”

  几年后,房琯调任闵乡。而陆象先自江东入朝,途经闵乡,恰巧遇到房琯。自中午至天黑,房琯都没敢说一句话。陆象先对他道:“你把衾被带来,我们晚上好谈一谈。”但当晚,房琯仍是一言不发。不久,陆象先抵达京城,却举荐房琯为监察御史。陆景触很奇怪,问道:“房琯原先在冯翊为官,哥哥一点都不知遇他,如今分别四五年,因旅途暂住而相遇,没谈一句话,一到京城却推荐他做监察御史,这是为何?”陆象先道:“房琯的为人,各种事都没什么缺欠,只是在不言方面有所欠缺,现在他能做到不言,因此擢用他。”同僚们非常佩服陆象先的度量。

家庭成员

父母

  陆元方,官至鸾台侍郎、同平章事。

  贺氏,贺知章族姑。

兄弟

  陆景倩,官至右台监察御史。

  陆景融,官至工部尚书。

  陆景献,官至屯田郎中。

  陆景裔,官至光禄卿。

子孙

儿子

  陆泛,官至秘书少监,袭爵兖国公。

  陆广,官至沂州刺史。

  陆偃,官至泉州刺史。

孙子

  陆冀,陆泛之子,官至桥陵县令。

  陆潀,陆泛之子,官至刑部郎中。

  陆该,陆泛之子,官至溧水县令。

  陆眺,陆广之子,官至夏阳县令、大理司直。

  陆谋,陆偃之子,官至丹杨县丞。

  陆秘,陆偃之子,官至奉天县尉。

  陆预,陆偃之子。

猜你喜欢

  • 郑绍

    生卒年不详。思宗之子。郡望荥阳(今属河南)。玄宗天宝初任武进尉,后改仕金乡丞。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国秀集》目录。芮挺章选诗1首入《国秀集》。《全唐诗》存诗1首。

  • 朱光弼

    生平无考。《全唐诗》收诗2首。其中《铜雀妓》一首为其所作,见《乐府诗集》卷三一、《万首唐人绝句》卷一七。《宫词》一首,见明人增订本《万首唐人绝句》卷九,乃误收刘言史《长信宫》诗。

  • 庾传素

    庾传素(生卒年里不详),仕前蜀王建,起家蜀州刺史,累官至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天汉元年(九一七),为宦官唐文康所谮,罢为工部尚书;未几,改兵部。后主王衍即位,加太子少保,复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前蜀亡,降后唐,授刺史。

  •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 宫天挺

    宫天挺(约1260——约1330),元代杂剧作家。字大用,大名开州(今河南濮阳县)人,他与钟嗣成父为莫逆交,嗣成小时,常随父拜访,见其吟咏、文章笔力人莫能敌。关于他的生平,钟嗣成著《录鬼簿》说:“学官,除钓台书院山水,为权民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卒于常州。”

  • 朱厚照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武宗只不过只是喜欢玩乐,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 张佳图

    张佳图,明江阴簧村人,字以修,号止庵,辑有《江阴节义略》一书。书中记载了江阴赤岸村李应升乙酉之难之事。与席贡陈端人诸生结迨社相唱和,著有?《止庵吟草》。

  • 张同祁

    张同祁,字号里贯不详。

  •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 张栻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