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房琯生平

房琯生平介绍

房琯(697年-763年),字次律,河南(今河南偃师)人,唐朝宰相,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弘文生出身,历任校书郎、冯翊县尉、卢氏县令、监察御史、睦州司户、主客员外郎、主客郎中、给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赐爵漳南县男。杜甫在房琯罢相后数次上书皇帝,为房琯辩护,结果遭到贬官,后留有《得房公池鹅》、《别房太尉墓》等诗篇。>>查看房琯的诗词古文

家庭成员

祖父:房玄基,官至仓部郎中。

父亲:房融,官至正谏大夫、同平章事。

兄弟:房璩,官至少府监。

儿子:房宗偃,官至御史中丞。

儿子:房乘,官至秘书郎。

儿子:房孺复,官至容州刺史。

孙子:房启,房乘之子,官至容管经略使。

生平

早年经历

  房琯年轻时非常好学,风仪沉稳,以家族的恩荫成为弘文生。他生性淡泊,曾与吕向隐居在陆浑山(在今洛阳)十几年,潜心读书。

  724年(开元十二年),唐玄宗欲封禅泰山,房琯撰写一篇《封禅书》进献皇帝。中书令张说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举荐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冯翊县尉。不久,房琯辞官,参加“堪任县令科”考试,被任命为卢氏县令。他政绩突出,深受百姓爱戴。

屡遭贬谪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房琯升任监察御史,因判案不当而获罪,贬为睦州司户,后历任慈溪、宋城、济源等县县令。他兴办对百姓有利益的事业,革除弊端,并修缮官舍,逐渐传出能干的名声。

  742年(天宝元载),房琯担任主客员外郎。744年(天宝三载),他又升任主客郎中。

  746年(天宝五载),房琯升任给事中,赐爵漳南县男。当时,唐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并在华清宫周围建造百官官署,命房琯主持修缮事宜。不料尚未完工,房琯便因受李适之、韦坚等人的牵连,贬为宜春郡太守,后历任琅邪、邺郡、扶风三郡太守。

担任宰相

  755年(天宝十四载),房琯被征回朝中,担任左庶子,后改任宪部(即刑部)侍郎。

  756年(天宝十五载),安史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抛下百官逃往蜀地。房琯得知后,与张均、张垍兄弟连夜追赶。到达长安城南十数里的山寺时,张均兄弟因家眷还留在城中,不肯继续前行,只有房琯独自继续追赶。七月,房琯在普安郡追上唐玄宗,当日便被任命为文部(即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到达成都后,又加银青光禄大夫。

  当时,太子李亨在灵武被群臣尊为皇帝,是为唐肃宗,并遣使入蜀,通报唐玄宗。唐玄宗遂退位为太上皇,命房琯与左相韦见素、门下侍郎崔涣前往灵武,正式册封唐肃宗为皇帝。十月,房琯在顺化郡拜见唐肃宗,陈述玄宗让位之意,并提及当前形势,言辞慷慨。唐肃宗认为房琯素有盛名,对他倾心相待。房琯也自负才华,以天下兴复为己任,对行在政务进行决断。

平叛兵败

  十月,房琯上表皇帝,请求亲自率军收复两京。唐肃宗便任命他为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让他与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一同征讨叛军,并同意他自己选择幕僚。房琯任命邓景山、李揖、宋若思、贾至、魏少游、刘秩等人为幕僚,唐肃宗又命兵部尚书王思礼做他的副手。

  房琯出兵后,将军务全部委托给书生出身的李揖、刘秩,并道:“叛军的曳落河骑兵虽强,但怎能敌得过我的谋士刘秩。”他将部队分为三军:杨希文率南军,从宜寿进军;刘悊率中军,从武功进军;李光进率北军,从奉天进军。房琯又以中军、北军为前锋,于十月二十日抵达便桥。

  二十一日,中军、北军在咸阳县陈涛斜遇到叛军。房琯本欲防守,等待时机,但因中使邢延恩催促,只得出战。他采用春秋时期车战之法,以牛车两千乘进攻,命马步军护卫。叛军顺着风势,扬尘纵火。唐军大败,人畜相杂,死伤多达四万,仅有数千人逃出。

二十三日,房琯又率南军与叛军交战,再次大败,杨希文、刘悊投降叛军。房琯只得逃回行在,向唐肃宗肉袒请罪。唐肃宗饶恕了他的罪责,仍像以前一样待他,让他招集散溃的士兵,再图进取。

罢为散官

  这时,北海太守贺兰进明从河南赴行在,被任命为南海太守,代理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入宫谢恩,唐肃宗问道:“朕让房琯授你为正职大夫,怎么成了代理呢?”贺兰进明道:“房琯与臣有矛盾。”唐肃宗这才明白。贺兰进明趁机进言道:“西晋任用王衍为宰相,崇尚浮华,以致中原沦丧。陛下中兴社稷,应任用贤才。房琯生性虚浮,好说大话,不是宰相之才。而且房琯在成都辅佐太上皇时,让诸王掌兵权,居重藩,却把陛下安置在边鄙之地,这是对陛下的不忠。他还安排自己的党羽,掌握军队,这哪里是肯为陛下尽忠呢?”唐肃宗从此开始讨厌房琯。

  757年(至德二载),宰相崔圆到扶风拜见唐肃宗。房琯认为崔圆此时才来朝见,一定会被罢相,于是对他非常不礼貌。不料,崔圆通过贿赂权宦李辅国,颇受唐肃宗器重,并因此与房琯结怨。而房琯又经常称病,不肯上朝,与刘秩、李揖、何忌等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

  房琯还常听门客董庭兰弹琴,董庭兰也借此而弄权谋利。后来,法司弹劾董庭兰,房琯入朝自诉,被唐肃宗斥退。五月,唐肃宗任命谏议大夫张镐为宰相,将房琯贬为太子少师,担任散官。

晚年颠沛

  十一月,房琯随唐肃宗返回长安,加金紫光禄大夫,进封清河郡公。房琯被罢相后,常称病不去上朝,却在家中招纳宾客,以致宾客盈门。同时,房琯的亲党在朝中大肆宣扬:“房琯文武全才,应受重用。”唐肃宗非常反感。758年(乾元元年)六月,唐肃宗历数房琯罪责,将他贬为邠州刺史。

  当时,邠州驻有军队,常由武将兼任刺史,法纪废弛,州县官舍都被当作军营,官吏只得侵占民宅居住,以致人口稀少。房琯到任后,颁布法令,晓谕州县,又整治馆舍,让僚吏恢复办公。759年(乾元二年)六月,唐肃宗下诏褒奖房琯,征拜他为太子宾客。

  当时,邠州驻有军队,常由武将兼任刺史,法纪废弛,州县官舍都被当作军营,官吏只得侵占民宅居住,以致人口稀少。房琯到任后,颁布法令,晓谕州县,又整治馆舍,让僚吏恢复办公。759年(乾元二年)六月,唐肃宗下诏褒奖房琯,征拜他为太子宾客。

  760年(上元元年),房琯改任礼部尚书,不久出任晋州刺史。八月,房琯又改任汉州刺史,并以重金聘娶汉州司马李锐的甥女卢氏,将她嫁给自己失明的儿子房乘,舆论都对他加以鄙薄。

  763年(广德元年),房琯被拜为特进、刑部尚书,在赴京途中不幸患病,同年八月病逝于阆州(治今四川阆中),终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尉。

轶事典故

  第五琦因善于理财被任命为江淮租庸使,房琯进谏道:“从前杨国忠搜刮盘剥,使天下怨恨;如今陛下登基,尚未施行德政,便又宠信第五琦。这是一个杨国忠死了,另一个杨国忠又产生了,恐怕难以让天下安心。”唐肃宗道:“我正紧急调集军队,没有钱财军队就会溃散。你可以厌恶第五琦,但哪里去弄钱财呢?”房琯无言以对。

猜你喜欢

  • 到洽

    (477—527)南朝梁彭城武原人,字茂。初为齐南徐州迎西曹行事。清警有才学,为谢朓、任昉、丘迟赏识。睹世乱,隐居积岁。梁武帝天监初,召为太子舍人,累迁尚书左丞,帝欲亲戎,军国容礼,多自洽出。寻迁御史中丞,弹纠无所顾望,号为劲直。官终寻阳太守。有文集,已佚。

  • 郭贲

    郭贲,字文爵,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进士,官太常博士(《宋诗拾遗》卷二)。

  • 唐婉

    唐琬(1128~1156),又名婉,字蕙仙,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与唐琬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陆游十九岁(绍兴十四年)与唐琬结合。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遂命陆游休了唐琬。公元1151年(绍兴二十一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了唐琬,两个人都非常难过。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词。1156年,唐琬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阕《钗头凤·世情薄》。同年秋,便抑郁而终。

  • 郑闻

    郑闻(?一1174年)南宋大臣。字仲益,华亭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刑部侍郎、权刑部尚书兼侍读。乾道九年(1173年)正月迁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十月除参知政事。次年三月罢,以资政殿大学士宣抚四川,七月又除参知政事,十月卒,谥正献。

  • 刘子羽

    刘子羽(1086-1146),字彦修,建州崇安五夫里府前村人。资政殿大学士刘韐长子,南宋初年官员、将领。宋徽宗宣和中父刘韐帅浙东,佐父主管机宜文字,以破方腊功,入为太府簿。后随父帅真定,以抗金知名。宋高宗建炎初,除枢密院检详文字。张浚宣抚川陕,辟为宣抚使参议军事。绍兴二年(1132年),以功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四年,因富平兵败事与张浚俱罢,责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六年,张浚还朝,起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八年再贬单州。十一年,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以不附秦桧,十二年罢,提举太平观。十六年卒,年六十。

  • 钱资深

    资深字原父,仲鼎子。

  • 周用

    (1476—1547)苏州府吴江人,字行之,号伯川。弘治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正德初,迁南京兵科给事中,进言谏迎佛事及镇守江西中官不法事。迁广东布政司参议。嘉靖中,历官南京工部、刑部尚书。九庙灾,自陈致仕。后以工部尚书总督河道,官至吏部尚书。有《周恭肃集》。

  • 方祖荫

    方祖荫,中国清朝官员,本籍中国安徽。之前担任新竹知县期间颇有治绩的方祖荫于1891年(光绪17年)接替吴本杰,于台湾以通判身分超格代理担任台南府知府。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市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建省前之台湾县区域)。1895年,台湾遭中国清朝割让予日本,台湾士绅筹组台湾民主国,他则担任基隆厅同知,调兵抵抗日军。不过因为广勇溃散,他退入台北。之后,则不知所踪。

  • 周天藻

    字掞之,江南吴江人。

  • 冯云山

    冯云山(1822年~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后为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官封南王,七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