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王大学士生平

王大学士生平介绍

王大学士即元代集贤大学士王约〔公元1252至1333年〕字彦博,号豫斋,赠文定公,亦称大梁王文定公。生于元宪宗二年,卒于文宗至顺四年,年八十二岁。祖父王通为汴京三槐堂之后,宋末避乱迁真定(今河北正定)。王约性颖悟,风格不凡,尝从魏初游博览经史,工文辞。至元十三年,(公元一二七六年)翰林学士王盘荐为从事,累拜监察御史。>>查看王大学士的诗词古文

生平

  王约〔公元1252至1333年〕字彦博,号豫斋,赠文定公,亦称大梁王文定公。生于元宪宗二年,卒于文宗至顺四年,年八十二岁。祖父王通为汴京三槐堂之后,宋末避乱迁真定(今河北正定)。王约性颖悟,风格不凡,尝从魏初游博览经史,工文辞。至元十三年,(公元一二七六年)翰林学士王盘荐为从事,累拜监察御史。

  王约奏二十二事即“实京师,放差税,开猎禁,蠲逋负,赈穷独,停冗役,禁鹰房,振风宪,除宿蠹,慰远方,却贡献,询利病,利农民,励学校,立义仓,核税户,重名爵,明赏罚,择守令,汰官属,定律令,革两司”及后建议行封赠、禁服色、兴科举,皆被采纳实施,成为元代前期的施政纲领。

  迁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请发米续赈,前后救活京畿东道饥民五十多万人。仁宗在东宫,雅知约名,思用以自辅,擢太子詹事,多所匡正。四库全书《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四曾有评论说“君子观王约告仁宗之言,可谓不负厥职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屡见于史册者,谓非王约辅导于其始可乎。若王约者贻仁宗之哲命者也。”至治三年,高丽因王约一言而存国,高丽人说:“不绝国祀者,王公也”。

  曾“出赈河间饥民,均核有方,全活甚众。” 当地百姓曾建有王约庙纪念,今河北省任丘市仍有王约村(前王约村、后王约村)。王约在元世祖时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后任中书、詹事、集贤大学士,历经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天顺七朝,从事于公文撰拟长达五十年之久。其间朝廷重要文诰都由王约把总。

  仁宗时曾通告各大臣:“事未经王彦博议者,勿启”。王约与欧阳玄,凡朝廷内的重要文诰和典册,多出自他们之手,并称元初“鸿笔”。王约英宗时以集贤大学士致仕。后又奉诏条定元初以来律令,名《大元通制》。著作有《潜丘稿》三十卷,《史论》三十卷及《高丽志》四卷,《元史》有传。 子王思诚字克修,奉议大夫、秘书监著作郎,其后代迁山东滕州江苏沛县丰县等地。

  王约1252年生

  1277-1287年,翰林学士王磐荐为从事,承旨火鲁火孙以司徒开府,奏授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兼司徒府掾。既而辟掾中书,除礼部主事。

  1288-1294年,拜监察御史,授承务郎。转御史台都事。

  1295-1302年,迁中书右司员外郎。调兵部郎中,改礼部郎中。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诏赈京畿东道饥民。

  1304-1307年出使高丽,还,除太常少卿。诏约同宗正御史谳狱京师,约辞职在清庙,帝不允。特拜刑部尚书。

  1308-1310年,迁礼部尚书。

  1310年擢太子詹事丞。

  1311年进太子詹事 。

  1312年特拜河南行省右丞。

  皇庆改元元日,特拜集贤大学士,推恩三世,赠谥树碑。

  1316年,巡行燕南山东道。拜枢密副使。

  1321年,英宗即位,帖木迭儿复相,约辞职不出。

  1322年,以年七十致仕。

  1323年,复拜集贤大学士,商议中书省事,以其禄居家,每日一至中书省议事,至治之政,多所参酌。又尝奉诏条定国初以来律令,名曰《大元通制》,颁行天下。

  1333年逝世,葬京城西冈子原(元河北宛平县香山乡,今北京海淀区香山乡)。

猜你喜欢

  • 王台卿

    王台卿,中国南北朝时期梁国诗人,代表作《南浦别佳人》、《陌上桑》等。

  • 陈元光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朝河东道人[(一说河南光州人,今河南省潢川县。)。漳州首任刺史。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陈元光去世后,被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潮州诗萃》收录其排律诗三首,后人编有《龙湖集》48首,《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首。

  • 严公贶

    生卒年不详。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后徙家梓潼(今属四川)。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幼子。德宗贞元中举进士不第。宪宗元和元年(806)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告捷官(杨于陵《贺收剑门表》),其后仕历不详。权德舆称其“以修词为州党所荐”(《严震墓志并序》)。事迹略见《元和姓纂》卷五、《唐诗纪事》卷三二。《全唐诗》存诗1首。

  •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 张伯淳

    张伯淳(1242—1302),字师道,号养蒙,崇德(今浙江桐乡)人。祖父张汝昌,官至迪功郎,与石门酒官张子修为邻,两家并有池馆园林之胜,号东西园,结社觞咏,时称东西二张。父张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累官朝议大夫、崇德开国男。与赵孟頫为中表,人物相望。张伯淳9岁举童子科,以父荫铨迪功郎、淮阴尉,改扬州司户参军。

  • 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 郑光祖

    郑光祖(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 杨元正

    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官翰林检讨。善行草书,其隶法师蔡邕,为昌所重。《续弘简录》.

  • 崔斌

    (1223—1278)元马邑人,一名燕帖木儿,字仲文。攻文学,达政术。世祖在谮邸召见,应对称旨,袭授总管。及即位,斌举安童、史天泽为相,除左右司郎中。每论事帝前,群言不决者,斌以数言决之。宠遇甚至。历行中书省参知政事。破宋潭州时,诸将咸欲屠之,斌止之,潭人为立生祠。召入觐,极言阿合马奸蠹,帝乃黜其亲党,海内称快。迁江淮行省左丞,寻为阿合马所害。谥忠毅。

  • 朱诚泳

    (1458—1498)安徽凤阳人。明宗室。号宾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孙。弘治元年袭封秦王。长安有鲁齐书院,久废,诚泳别易地建正学书院,又于其旁建小学,择军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诗。著有《经进小鸣集》。卒谥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