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孟宾于生平

孟宾于生平介绍

孟宾于,字国仪,号玉峰叟(《江南野录》卷八),连州(今属广东)人。后晋天福九年(九四四)进士(王禹称《孟水部诗集序》)。曾受孟氏辟,为零陵从事。南唐时,授丰城簿,迁淦阳令。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归老连上(《诗话总龟》前集卷五引《雅言系述》)。年八十三卒。有《金鳖集》,已佚。《南唐书》卷二三有传。>>查看孟宾于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续句成诗表心志
  少年孟宾于在父亲的诗后续上“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显现了他的才华。
  在时局动荡的五代十国,要想出人头地,除了战场上能横刀立马耀功绩,便是读书进仕取功名。
  当时的连州,在唐代“诗豪”刘禹锡的重文兴教开化下,读书风气长盛。孟宾于生于连州保安镇万全村的一个穷苦农民之家,但他从小有大志,在帮忙家里农活的间隙,好读书,幼年时在保安静福山“天衢书院”勤奋学习。生性聪明的他在少年时就能吟诗作文。
  孟宾于是家中独子———这在古代的农村社会,意味着劳动力相当薄弱。其父因此认为今后的生计肯定艰难,一天他心生感概,就在家中墙壁上题了两句诗:“他家养儿三四五,我家养儿独且苦。”
  傍晚,孟宾于放牛回家后,看到壁上的诗句,知道是父亲写的,为驱除父亲的忧愁,便搬来凳子,站上去提笔在诗后续上两句:“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
  其父回来看见了续句,觉得儿子不但有志气、有见地,而且有诗才,对孟宾于的远大志向大加赞赏,坚定了供他读书进仕的决心。

作诗百首传美名
  《唐才子传》载:孟宾于的《金鳌集》“驰诣洛阳,致诸朝达,声誉蔼然,留寓久之”。
  天赋极高的孟宾于,少年时就能吟诗作文,元朝辛文房编著的《唐才子传》记载:垂髫时,书所作百篇,名《金鳌集》。
  孟宾于学成之后,只身离开家乡,北上洛阳应科举试。但是因为来自岭南,在京师举目无亲,没有靠山和裙带关系,所以孟宾于一连考了五次都不中。
  科场的失败,让孟宾于只能游迹于湘湖之间,一面寄情山水,一面把新旧诗作编集成《金鳌集》一、二卷。因为游历深入民间,他的诗歌充满了现实批判主义。如他的《公子行》:“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表达了他对贵家公子在春游中,任意纵马踏坏麦苗恶劣行径的气愤。
  孟宾于后来把诗集送给了来按察湘湖一带的工部侍郎李若虚。李若虚也是诗人,他对孟宾于的诗作大加赞赏,回到洛阳后将孟宾于的诗遍传洛阳,还挑拣了孟宾于诗集中的精品献给朝廷。一时间孟宾于之名传遍京师朝野。
  《唐才子传》载:若虚采猎佳句,记之尺书,使宾于驰诣洛阳,致诸朝达,声誉蔼然,留寓久之。晋天福九年,礼部侍郎符蒙知贡,宾于帘下投诗云:“那堪雨后更闻蝉,溪隔重湖路七千。忆得故园杨柳岸,全家送上渡头船。”蒙得诗,以为相见之晚。
  诗名远扬,再加上官员认可,晋天福九年(公元944年),孟宾于参加第六次科举考试,终于被取为“第十三名进士”。

迩来诗价满江南
  南唐后主李煜看到诗句,赦免了孟宾于,还将他擢升为水部员外郎。
  因为时局动荡,孟宾于高中进士之时,朝廷已是四分五裂,他的仕途变得渺茫无期。心灰意冷的孟宾于只好离开洛阳,南归家乡岭南,行至途中被楚王马希范留为从事。
  后来楚国被南唐兼并,孟宾于因此被南唐朝廷任命为涂阳县令。作为才华横溢的诗人,孟宾于在官场上却并不怎么聪明,竟糊里糊涂地受牵连被判了死罪,按南唐的法律要被斩首,幸好他的好友李昉的一首诗,才使孟宾于免成刀下之鬼。
  李昉是宋代著名学者,主编了《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三部巨著。他与孟宾于原是同榜进士,两人十分要好。当时李昉在宋朝为官,深得宋太祖赵匡胤的重用,官至中书舍人。
  得知孟宾于获罪后,李昉就写了一首诗寄给孟宾于。诗曰:“幼携书剑别湘潭,金榜标名第十三。昔日声名喧洛下,迩来诗价满江南。长为邑令情终屈,纵处曹郎志未甘。莫学冯唐便休去,明君晚事未为惭。”
  当时南唐的皇帝李煜是个大诗人,看到了李昉给孟宾于的诗后,深为李昉与孟宾于的友情感动,对孟宾于的才华也大为欣赏,因此赦免了孟宾于,还将他擢升为水部员外郎。

巧出谜语服众僚
  孟宾于把小麦放在木板上,大家猜不出。他说,这是和睦,上和(禾)下(木)睦。
  孟宾于在朝廷任职时的轶事,至今仍有不少在当地民间流传。
  孟宾于做过水部郎官和朝廷主考,因出身贫寒,同事众僚中有人怀疑其才学看不起他。孟宾于虽不作计较,但为了树立威信,巧出谜语。他找来一块木板和几串小麦,把小麦放在木板上,叫众僚猜是什么意思。大家苦想多时,均摇头猜不出。孟宾于最后说出了谜底:“这是和睦,上和(禾)下(木)睦。”大家恍然大悟,都认为这个谜语出得有水平,寓意深刻———不用孟宾于解释,大家已经明白他的用意,从此再没有人看不起孟宾于。
  在朝廷期间,连州来了一封急信,写着“种田大山万里贼。”朝廷因此认为局势严重,皇帝因此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孟宾于是连州人,故被委派到连州平息贼乱。回到家乡,孟宾于通过广泛调查、取证,其实信中所谓的“种田大山万里贼”,是种田、大山和万里3个村庄出现了盗贼———原来当时连州大旱,粮食失收,一些人为此走上偷盗之路。
  了解实情后,孟宾于在连州开仓济民,大受民众拥护;同时采取怀柔政策,敦促盗贼下山投降。盗贼首领感于孟宾于的惠民行为,因而下山投降,贼乱由此平息了。回到朝廷,孟宾于向皇帝如实秉告,鉴于他的办事能力,孟宾于得到了朝廷重赏。

辞官隐居玉笥山
  自号“群玉峰叟”的孟宾于常与文朋诗友唱和自娱,后归老连州,年逾八十而卒。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发,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攻占南唐。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奉表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此时正是孟宾于升为水部员外郎不久,面对这种动乱的政局,他心生厌倦辞官而去。孟宾当年曾在江西丰城任县令,便选择了附近的有仙山福地之称的玉笥山隐居下来,并自号为“群玉峰叟”。
  江西玉笥山原名群玉山,相传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时,天降玉笥于山上的太白峰,于是才将群玉山改名为玉笥山。玉笥山还是道家七十二福地的第八福地,称为郁林福地。
  在玉笥山隐居时,孟宾于遍游32座山峰,览阅七泉二井,寄情山水之间,常与文朋诗友唱和自娱,好不逍遥。
  孟宾于晚年虽然隐居玉笥,但对家乡连州却怀念至深,曾有《怀连上旧居》诗云:闲思连上景难齐,树绕仙乡路绕溪。明月夜舟渔父唱,春风平野鹧鸪啼。城边寄信归云外,花下倾杯到日西。更忆海阳垂钓侣,昔年相遇草萋萋。
  孟宾于隐居后不久,就回到了连州,年逾八十而卒。

猜你喜欢

  • 谢安

    ( 320—385)东晋陈郡阳夏人,字安石。少有重名。善行书。初无处世意,累辟不就。与王羲之、许询、支遁等放情丘壑。年四十余始出仕。为桓温司马。晋孝武时,进中书监,录尚书事。时前秦强盛,晋军屡败。太元八年,前秦大军南下,次淝水,江东震动,安任征讨大都督,使弟谢石与侄谢玄加强防御,指挥作战,终获大胜。封建昌县公。继又使石等北征,收复洛阳及青、兖等州,进都督扬、江、荆等十五州军事。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受排挤,出镇广陵。旋疾卒。谥文靖。

  • 韩屿

    韩屿,五代时人。为祠部郎官。与道士李守微友善。事迹据《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三。《全唐诗》存诗1首。

  • 赵眘

    赵眘一般指赵昚。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赵昚去世,在位27年,享年68岁,葬会稽府永阜陵。宋孝宗普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 苏氏

    苏氏,苏洵女,适程之才。

  • 陈高

    (1315—1367)元温州平阳人,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顺帝至正十四年进士。授庆元路录事,明敏刚决。不满三年,自免去。再授慈溪县尹,亦不就。方国珍欲招致之,无从得。平阳陷,浮海过山东,谒河南王扩廓帖木儿,论江南虚实,陈天下之安危。扩廓欲官之,会疾作卒。有《不系舟渔集》、《子上存稿》。

  • 白纯素

    白纯素(一三七五——一四二二),字尚质。乐昌人。明成祖永乐三年(一四零五)举人,历官至南京大理寺评事。民国《乐昌县志》卷二三有传。

  •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汪懋麟

    汪懋麟[公元一六四o年至一六八八年]字季角,号蛟门,江苏江都人。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年四十九岁。康熙六年(公元一六六七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因徐乾学荐,以刑部主事入史馆充纂修官,与修明史,撰述最富。吏才尤通敏。旋罢归,杜门谢宾客,昼治经,夜读史,日事研究,锐意成一家言。方三年,遽得疾卒。懋麟与汪楫同里同有诗名,时称“二汪”。著有百尺梧桐阁集二十六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 朱广川

    朱广川,字松溪,嘉兴人。乾隆己酉举人,官邵武同知。有《政和堂遗稿》。

  • 徐伸

    徐伸,字干臣,三衢(今浙江衢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徽宗政和初前后在世。政和初,以知音律为太常典乐。出知常州。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