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王景生平

王景生平介绍

王景(889年—963年),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五代时期后周名将,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官至凤翔节度使、西面缘边都部署,封太原郡王。乾德元年(963年),王景去世,年七十五。册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查看王景的诗词古文

生平

投身行伍

  王景家族世代务农,他年轻时豪爽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善于骑射,不事生产,与同乡的恶少年结伙沦为盗贼。后隶属于后梁大将王檀,随其镇守渭台,与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黄河沿岸对抗。王檀立下军功,王景在其左右侍奉。

  庄宗攻入汴京时,王景率军投降,迁升为奉圣都虞候。

叛唐归晋

  清泰末年,王景随张敬达围攻晋阳,遇到契丹来支援,王景便率部归顺后晋高祖石敬瑭。

  天福元年(936年),王景获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拥邺城发动叛乱时,所属郡县大多被胁迫听从他,唯独王景分兵拒守。石敬瑭表彰他,升王景为耀州团练使。石敬瑭外出时,留王景为京城巡检使,又改任洺州团练使。

  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王景获授侍卫马军左厢都校。

抵御契丹

  开运二年(947年),契丹南侵,石重贵前往澶渊,王景与高行周等在戚城大破契丹,又升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担任郑州防御使,后又出京担任晋州巡检使,授横海军节度使。

  契丹攻入汴京后,用他的乡党取代王景。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辽太宗耶律德光死于栾城,便抄小道回到横海军,攻入城关,契丹军逃走。

怀抚饥民

  后汉乾祐初年,王景加职同平章事。适逢契丹发生饥荒,幽州的百姓大多过雁门关来寻求食物,其中到沧州境内的有五千多人,王景善于安抚他们,朝廷命给难民田地来安置他们。

为政有声

  周太祖郭威在还未发迹时与王景交好,等到他即位后便升王景兼任侍中。王景出身行伍,平时也没什么智谋,但处理政务并不刻薄,民众有案申诉,他一定当面审问,没有什么大过错的即下令释放,能坚持己见而不轻信胥吏的话,因而颇受百姓爱戴。广顺初年,王景获召入朝,百姓数百人挡在道上,甚至有人拉住王景乘马两边的脚踏,但最终没能留住他。王景在不久后担任护国军节度使,一年后,又迁守凤翔。显德初年,获封褒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

大败后蜀

  周世宗柴荣即位后,王景升任中书令。之前,秦、凤两州被后蜀军攻陷,州旁的少数民族请求朝廷派兵收复失地,柴荣命王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讨伐,相继攻陷砦栅,柴荣便任命王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于上邽大破后蜀,斩首数万级。同年秋,秦州向王景投降。次年,王景转镇秦州兼西面缘边都部署。

历仕六朝

  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进封王景为凉国公。

  北宋初年,加王景为守(代理)太保,获封太原郡王。

  建隆二年(961年)春,王景来朝,宋太祖设宴赏赐,又让他担任西面缘边都部署。

  乾德元年(963年),王景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

性格特征

  王景性格谦虚,对下属谦和有礼。每次朝廷有使臣到,即使地位不够高的人王景也一定降阶送迎,周到有礼。左右的人有人说:“王位固然要尊崇,也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王景说:“人臣看重君命,本来就应该这样,我只是担心不够谨慎罢了。”

逸闻趣事

礼重张昭

  王景获封太原郡王时,朝廷派吏部尚书张昭前来宣命,王景非常礼敬尊重张昭,赠给他一万多缗钱。他的一位亲信认为礼节太过优厚。王景说:“我在军中就听闻张尚书的名声。现在派他出使于我,这是朝廷对我的厚爱啊。我怎么可以拿以往的旧例来限制呢。”

迎娶官妓

  当初,王景率部归顺后晋高祖石敬瑭时,在后唐的妻子被诛杀,两个儿子逃走才得以幸免于难。石敬瑭厚待王景,总共赏赐他上万的钱物。石敬瑭曾经问王景想要什么,王景回答说:“臣从归顺国家(指叛唐归晋)以来,受到陛下的恩泽深厚,确实没有想要的。”石敬瑭一再询问,王景在行稽首礼后,又先后拜两次,才说道:“臣当初还是士卒时,曾跟随一个军官多次经过官妓侯小师家中,心里也很爱慕她。如今妻子已经遇害,现在假如能娶她为妻,就心满意足了。”石敬瑭听后大笑,马上把侯小师赐给王景。王景非常宠爱他,侯小师后来被封为楚国夫人。她曾经偷取王景的尝盗景金数百两,私自送给以前的情人,王景知道却也不责怪她。

家庭成员

妾室

  侯小师,曾为官妓,后嫁王景,累封楚国夫人。

儿子

  王廷义,王景长子,外号“王当代”,官至横州团练使,后在随征太原战死,获赠建雄军节度使。

  王廷睿,王景次子,生平不详。

  王廷训,王景三子,以骁卫大将军致仕。

猜你喜欢

  • 宁戚

    甯戚,春秋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时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现代甯姓始祖,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甯戚出生于卫国乡下的贫困家庭,后来齐国齐桓公的大臣,与管仲、隰朋、宾胥无、鲍叔五人皆为齐桓公功臣,在齐桓公称霸中起到重要作用。

  • 崔沔

    崔沔673~739年,字善冲,唐朝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进士出身。应制举,对策为天下第一,累迁祠部员外郎。睿宗朝转著作郎,开元中历秘书监太子宾客。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

  • 王贞白

    王贞白,字有道(875—958),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 庞籍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北宋宰相。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太子太保等,封颖国公。庞籍还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去世,享年七十六。同年六月葬于雍邱县,追赠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

  • 郭祥正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 周之深

    周之深,字德源,长兴(今属浙江)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曾官国子司业。事见清乾隆《湖州府志》卷三一。今录诗二首。

  • 湛子云

    湛子云,字翰卿,一字汉度。增城人。明思宗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解元。鼎革后不仕。清康熙《增城县志》卷九有传。

  • 卓秉恬

    (1782—1855)四川华阳人,字静远,号海帆。嘉庆七年进士。授检讨。改御史,历给事中。尝论盗贼与捕役勾结,故盗风难息。道光间历左都御史等官,兼管顺天府尹最久。九卿会议时,常有辩论,不为当事者所喜。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谥文端。

  • 张栻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 崔液

    崔液(?-714年),字润甫,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尤其擅长五言诗。官至殿中侍御史。因崔湜获罪应当流放,逃亡到郢州,作《幽征赋》抒发情怀,用词十分典雅华丽。遇到大赦返回,去世。友人裴耀卿编纂其遗文为文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