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Shèng

盛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国,其中就有盛国,后为齐国所灭。盛国公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二是为改姓,汉元帝名刘奭,因避讳,奭姓人改为盛姓。三是少数民族改姓。清朝满族有盛佳氏,进入中原后改为盛姓。

盛姓发源于河南,先后在汝南(今河南上蔡)、梁国(今河南商丘)形成望族。东汉时期盛姓迁徙至四川、云南等地。目前盛姓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北京、河北、山东、湖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为多。

盛姓历史人物有盛度,宋朝人。自幼聪明勤奋,当年边境遭契丹侵扰,他多次上书朝廷,陈述守边之策。奉使陕西,途中实地考察地理水文,并参照《汉书》绘制西域图献给真宗。盛度一生好学,手不释卷。曾奉诏编续《通典》《文苑英华》。盛懋,元代末年著名画家,嘉兴武塘(今浙江嘉兴)人。其父擅长作画,盛懋受其影响长于山水,也精通人物花鸟。当时吴镇的墨竹、岳彦高的草书、章文茂的文笔以及盛懋的山水,被人们誉为“武塘四绝”。

盛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四十六位。


【源】 ①系自姬姓。周穆王时盛国(故城在今山东泰安南华丰地区),后为齐所灭,子孙以国为氏(6,9,12,17,60)。②汉东海北地太守盛苞,其先本姓奭,避汉元帝奭之讳,改姓盛,见《后汉书·西羌传》(7,9,12,17,89)。③清满洲八旗姓盛佳氏后改为盛氏(180)。今满族姓(344)。④蒙古、回(344)、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汝南、梁国(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二省盛姓约占全国汉族盛姓人口37%。【人】 盛吉,汉时廷尉(7,17,21)。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东平,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并注其源: ① “周子同姓国也。后为齐所灭。《穆天子传》 云: ‘盛,姬姓之国’; 《公羊》 云: ‘成降于齐师。’ 成者,盛也。以讳灭同姓,故言 ‘成’ 也。” ②或为奭氏所改: “奭氏,召公奭之后也,盖以名为氏。后避汉元帝讳,故改奭氏为盛氏焉。” 此亦系出姬姓。③为清代满族姓盛佳氏所改。见 《满族姓氏录》。

西汉有盛吉,官司徒; 宋代有盛京; 又有盛侨,国子司业; 元代有盛懋,画家; 清代有盛锦、盛枫。

猜你喜欢

  • 剌門

    读音:Làmén【源】 见《姓苑》(17,62)。居于剌门者,因以为氏(60)。【变】 一作勅门(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初见於《姓苑》,其注引张澍之语云: “居於剌门者以

  • 虎夷

    读音:hǔ yí【源】 见《姓苑》(7,9)。虎夷,春秋时小国,以国为氏(11,60,239)。【人】 虎夷渠帅,秦末时助番攻秦(11,17,60)。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 接輿

    读音:Jiēyǔ【源】 楚后有接舆氏(8,60,62)。接舆系春秋时楚狂士陆通之号,后人以为姓(6,7,12,17,60)。

  • 班麻

    读音:Bānmá《姓氏词典》 引 《明史》 收载。注云: “明有班麻·思结。”未详其他。

  • 读音:Jiá【源】黄帝臣鵊治之后,见《姓谱》(15,17)。《姓氏词典》 据《康熙字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黄帝臣有鵊治。 当为姓之始。”

  • 读音:Shuì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词典》引《姓谱》亦收并注此音。其注引《集韵》云:“(祱),祭也。一曰过制追服谓之祱。”或以祭名为氏。明代有祱祯,工部主事。

  • 沿

    读音:Yá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南之卢氏、山西之榆次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卢氏县公安局提供;《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zé汉有则长。(见《万姓统谱》)

  • 瓜田

    读音:guā tiǎn【源】 家有瓜田,因以为氏(60,62)。【人】 瓜田仪,汉时临淮人,王莽时盗贼(6,9,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云:“家

  • 阿石哈爾

    读音:E-fúgānshíhā'ěr【综】 清正白旗蒙古马甲萨尔太之妻为阿石哈尔氏(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