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áng

【源】 ①系自姬姓。周宣王之子尚,幽王时封为扬侯(扬,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其后以为氏(12,21,60)。一说,春秋时霍、扬、韩、魏皆周同姓之国。扬为晋所灭,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有铜鞮、扬氏、平阳三县(12,60)。汉时扬雄之祖出自周伯侨,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17,12,21)。②土家族姓(387)。【望】 天水(17,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人】 扬季,汉时庐江太守(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上饶,山西之长治、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姬姓,周宣王子尚义,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氏焉。” “或曰周景王之后。” “一云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孙子齐; 生伯侨归,周天子封扬侯。然传言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之国,为晋所灭,以为羊舌氏之邑,此其明也。扬雄《自叙》 云: ‘伯侨不知周何别也。’ 又云: ‘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 又云: ‘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 一曰铜鞮,二曰扬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生子: 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 肸,字叔向,亦曰叔誉; 鲋,字叔鱼; 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扬氏。其地平阳扬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扬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 又有扬突,后周赐姓独孤氏,隋复本姓; 又有莫胡卢氏改为扬氏。又,炀帝诛扬元感,改姓为枭氏。”综上所述,扬氏之源有三:①周宣王 (或曰周景王) 之后以国为氏,系出姬姓;②或出姬姓之羊舌氏: 羊舌肸之孙扬石我以邑为氏;③北魏莫胡卢氏改为单姓扬。又,古扬、杨或通,后世分为两姓; 又,或改为鲜卑姓独孤氏; 或改为枭氏。

汉代有扬雄、扬乌; 宋代有扬无咎、扬避举; 明代有扬光休,永乐举人。

猜你喜欢

  • 鄂岳爾

    读音:yuè’ěr【综】 清镶白旗满洲马甲富森保之妻为鄂岳尔氏(260)。

  • 读音:qí【源】 ①系自姜姓。齐惠公裔孙栾施,字子旗,为齐大夫,后为子旗氏,亦或去子为旗氏,见《风俗通》(1,7,9,12,15)。②系自姬姓。周成王封幼子臻于单为甸侯,后有单公旗,因氏(17)。③系

  • 读音:Luó【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集》(62,91)。台湾屏东(68,261)、浙江上虞(279)等地均有此姓。【人】 逻彩德,1947年曾在中华民国国防部侦测总队中任职(62)。现行较罕见姓

  • 莫賀

    读音:Mòhè【综】唐时吐蕃人姓。唐吐蕃突骑施酋长莫贺达于率众内属,见《旧唐书》(242)。《姓氏词典》 引 《唐书》 收载; 其注称: “唐有莫贺设、莫贺达干。”未详其他。

  • 读音:Kǎ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忻州、新疆之塔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词典》引 《姓谱》亦收,未详其源。

  • 公伯

    读音:gōng bó【源】 周时列国公子,以次第为氏,如公叔之类(60,62)。一说,春秋时鲁大夫公伯寮之后(17)。【望】 鲁郡(17,418)。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姓氏

  • 读音:zhì【音】 郅姓有Jì、Zhì二音,且源出不同(86)。参见郅(Zhì)姓。【源】 同姞。黄帝之后伯鯈之姓,后稷妃家也,或作郅,见《集韵》引《说文》(86)。一说,周封姞氏之裔伯鯈于南燕(故治

  • 读音:Zhǎo【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上海(91)、浙江余姚(389)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浙江之余姚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 藥羅

    读音:Yàoluó【源】唐时回纥部姓(17,62,63)。回纥常遣药罗构来朝,本唐人,姓吕氏,因入回纥为可汗养子,遂从其姓(7)。疑药罗系药罗葛之省字。《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未

  • 泥孰

    读音:Níshú《姓氏词典》引 《唐书》收载。其注称: “唐有泥孰·匐、泥孰·啜、泥孰·莫贺设。”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