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风俗通义

风俗通义

十卷。东汉应劭(生卒年不详)撰。邵字仲瑗,东汉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县境内)人,生于累世通显的官僚世家。灵帝初年,他凭藉先世的权势,由郡举孝廉。嘉平二年(173年)为郎,辟车骑将军何苗掾,又曾为萧令。中平六年(183年),做了五个月的营陵令,便被擢为泰山太守。初平二年(191年),黄巾军三十万人攻入泰山郡境内,应劭进行血腥镇压,使农民起义军受到挫折。兴平元年(194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由琅邪郡进入泰山郡,应劭派军队去郡界迎护,在未赶到之前,被陶谦袭杀,应劭惧操惩罚,弃官投奔冀州袁绍,授军谋校尉。应劭一生勤于著述,除《风俗通义》外,还撰有《中汉辑录》、《汉官仪》、《礼仪故事》等,共十一种,一百三十六篇。又曾集解《汉书》。就其所著书内容来看,应劭特别熟悉两汉的典章制度。《风俗通义》是应劭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写成的。对于本书的要旨,他解释说:“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就是用封建正统思想来整齐风俗,使上下之心,“咸归于正。”在他看来,“为正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所以他希望通过辩正物类名号,解释时俗嫌疑,稳定东汉政府的统治。《风俗通义》给予社会的影响是不大的,但如果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加以认识,书中保留许多有关东汉社会风俗的资料,透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有些篇章记载了统治阶级的“过誉”、“愆礼”行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败。还有关于乐器的专篇,记述了各种乐器的制作者和形制,是研究乐器史难得的重要材料。书中对于山河薮泽的专门记载,在研究历史时是足资参考的。一些有关神异鬼怪的片断,后来为《搜神记》所取材,有的被全文移植过去。范晔在评论此书时说:“应劭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现在传世的《风俗通义》,除吴琯《古今逸史》等少数四卷本外,大多数是十卷本。这已非完帙。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全书三十一卷,注云《录》一卷,梁时三十卷。《意林》所记卷数与《隋志》相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说是三十卷。宋神宗元丰年间,苏颂以本书官私两本互校,次为十卷,并写了《校风俗通义题序》。从这篇题序来看,现存十篇的次序并不相连,《皇霸》第一,原来也是首篇;正失第二,原为第六;愆礼第三,原为第八;过誉第四,原为第七;十反第五,原为第九;声音第六,原为第十三;穷通第七,原为第十五;祀典第八,原为第二十;怪神第九,原为第三十一;山泽第十,原为第二十四。其余二十篇,苏颂记为:心政、古制、阴教、辨惑、析当、恕度、嘉号、徽称、情遇、姓氏、讳篇、释忌、辑事、服妖、丧祭、宫市、市井、数纪、新秦、狱法。其中徽称、情遇、释忌三篇,陆心源《义顾堂集·风俗通义篇目考》中作秽称、恃遇、释忘,其它十七篇全部相同。这二十篇在原书中的次序,苏颂没有说明,现已无从考知。《风俗通义》问世以后,在南朝梁和李唐两代,并没有散佚,梁康仲容《子抄》摘录颇多,唐马总《意林》引徵略备。宋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人奉命编辑《太平御览》时,也曾大量抄录各篇文字,说明宋朝初年本书尚还完整。又过了一个世纪,苏颂校书,本书已散佚过半,只剩下十卷,形成今天所见到的十卷本。本书存世最早的刻本是元大德本。这个本子载有嘉定十年丁黼跋,跋语说:“余在余杭,借本于会稽陈正卿,正卿盖得于中书徐渊子,讹舛已甚,殆不可读。”后来丁黼用其它两种不同的本子互相参校,始可句读,并刻印传布。到元代,丁黼刻本已是罕见之书,所以大德本附的元李果、谢居仁题辞,对寻到的丁刻本竟然叹为“异书”,并由无锡学刊印出来,这就是现在尚能看到的元大德本。明清以后,又有两京遗编本,姚若有明刊仿元大德本,十行,行十六字,《汉魏丛书》本,《格致丛书》本,《古今逸史》本四卷,《百名家书》本,张氏丛书内有风俗通姓氏篇,清顺治刊本,道光六年广州喜闻过斋刊本,子书百种本,秘书二十一种本,《四部丛刊》本。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该书考释精详,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 大义觉迷录

    四卷。清世宗敕撰。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是清朝定鼎北京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六年(1728年),清朝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大案,即曾静反清事件。次年,清世宗在处理此案之后刊布了《大

  • 圣皇篇

    一卷。汉蔡邕(132-192)撰。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通经史、音律、天文,工篆、隶,著有《蔡中郎集》,已佚。《后汉书·蔡邕传》谓其各类著作“凡百四篇行于世”,其中

  • 鲁不鲁乞东游记

    法国人、天主教方济各会教士鲁不鲁乞(Guillaume de Rubruquis,约1215-1270,又译卢卜鲁克)的行记。1253年,鲁不鲁乞受法国国王派遣出使蒙古。是年底,他到达蒙哥汗冬季行宫,

  • 檀雪斋集

    四十卷。明胡敬辰(约1636年前后在世)撰。胡敬辰,字直卿,浙江余姚人。生卒年不详。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江西驿传道,终光禄寺录事。是集凡四十卷。以其所著诗赋杂文及官县令时谳牍共为一编。其文艰

  • 工部续增则例

    一百三十六卷。清曹振镛(1755-1835)等奉敕修。曹振镛,字俪笙,又字怿嘉。安徽歙县人。盐商家庭出身,乾隆进士。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历任编修、学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所修是书于嘉庆二十二年

  • 云峰澫益大师宗论

    十卷。清代释智旭(1599-1655)撰。智旭,俗姓钟,法号智旭,又名际明、际声,字振之、素华,别号八不道人,晚称澫益老人。少学儒学,誓灭释老,著《辟佛论》数十篇,因读莲池《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后

  • 孟子外书补证

    一卷。清林春溥(1775-1861)撰。春溥字立源,福建闽县(今闽侯)人,清史学家。有《春秋经传比事》、《战国纪年》、《竹书纪年补证》等。春溥先得姚士粦所传胡震亨本,既又得孟经国《闲道集》本。《闲道集

  • 化机会参

    见《化机汇参》

  • 论语全解

    十卷。宋陈祥道撰。陈祥道字用之,长乐(今福建福州)人,治平进士。官至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祥道乃王安石门人,继王安石“新学”之风,多反汉人经说,敢发新义,条分缕析,考订甚详。著有《礼书》、《论语全解》

  • 三十国春秋辑本

    不分卷。清汤球撰。汤球辑有《十六国春秋辑补》,该书共编辑了十八种史部久佚之书,包括萧方等的《三十国春秋》、常璩的《蜀李书》、和苞的《汉赵记》、武敏之的《三十国春秋》、田融的《赵书》、吴笃的《赵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