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都门竹枝词、草珠一串、都门打油歌等十三种

都门竹枝词、草珠一串、都门打油歌等十三种

十三卷。不著编者姓氏。此编合《都门竹枝词》《草珠一串》、《都门杂咏》、《新增》及《续增都门杂咏》、《芝兰室都门新竹枝词初集》、《都门虫语》、《都门赘语》、《都门打油歌》、《都门纪变三十首绝句》、《京华百二竹枝词》、《京华慷慨竹枝词》、《京都新竹枝词》等十三种各一卷。《都门竹枝词》一卷,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撰人名氏时代皆未著明。自序谓补杨米人所作之遗,凡米人已作者不复见,分为街市、服用、时尚、候选、考试、教馆、胥吏、内眷、观剧十类。类各十首,共百首,既以胥吏、内眷,近于言公事谈闺阁,乃删此二类,只余八十首。此都门竹枝篇什别行之最早者,又有别本一种,则于街市类多二首,时尚类多一首,并补加街市标题。《草珠一串》一卷,原亦名《京都竹枝词百八首》,满洲得与撰。得与号硕享,辉发那喇氏,自序谓:“嘉庆十九年(1814)新夏,友人持《京都竹枝词八十首》见示,不知出自谁手,大半证刺时人时事未寓箴规,匪独有伤忠厚之心,且恐蹈诽谤之罪。立秋后五日,芸窗静坐,忽闻满院蕉声,筚户虽开,不见同人履迹。潇潇细雨,空余北海之心;勃勃诗情,敢效东施之态。因人及物,共得百有八章,集腋成裘,真乃一言以蔽,名之曰《草珠一串》。”结尾不署姓名和年月,所为诗分为总起四首、文武各官十首、兵丁六首、商贾十首、妇女、风俗各八首、时尚六首、饮食八首、市井十八首、名胜、游览各十四首、总结二首。诗意有必须解释者,则为注明。本编为各竹枝中最善之本。《都门杂咏》、《新增都门杂咏》、《续增都门杂咏》各一卷,皆附著于《都门纪略》中。《芝兰室都门新竹枝词初集》一卷,不著撰人。别据廉浦氏《石门闲咏》自序,知为蒙古巴朗氏旌额里,号廉浦者所作。原序谓自同治六年(1867)至八年(1869)共作都门新竹枝词三百二十首。今仅得初集,系刻于同治六年(1867)之本。分市井、闺阁、歌谣、文士、衣饰、游赏、洋药、和尚、捐输、风俗十门,诗八十首。中有阙损。则同治六年(1867)以后至八年(1869),所作尚有二百余首,必有续集可知。《都门虫语》,签题《春明杂咏》一卷,醉春山房主人少山撰。光绪三年(1877)刊于驻萍轩,分科名、仕宦、风俗、翰墨、古迹、闺阁、时尚、技艺、词场九门,诗六十五首。《都门赘语》一卷,寿光韩又黎撰。其门人吴东山家儒为之校订,略加注释。光绪六年(1880)刊于斫佳山房,分古迹、街坊、游览、时风四门,共诗二百首。述意尾声一首,言皆雅正。前后有王敝弁言、吴家儒跋。《都门打油歌》不分卷。光绪二十年(1894)抄本,不著撰人,共诗六十一首,不分门类。《都门纪变三十首绝句》一卷,长白敦崇撰。敦崇有《燕京岁时记》。此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秋冬间,都门事变纪实之作。《京华百二竹枝词》一卷,宣统元年(1909)兰陵忧患生撰《遇园杂著》之一,不具姓名,仅著其校阅弟子刘凯夔、萧秉清名籍,诗计一百二十首,每首皆有注释。《京华慷慨竹枝词》一卷,宣统二年(1910)吾庐儒撰。共诗一百首,皆有标题。《京都新竹枝词》一卷,民国二年(1913)石印本,撰者皆无真实姓名,如子虚、谌墅、逸云、湛园、百里等分撰,老羞校印,共诗一百四十九首,间有标题注释。以上竹枝打油体诗十三种,内别行十种,描写皇居风土,较各地记载乡俗之书为重。其劝善规恶,不失诗家温柔敦厚之道。词句清婉,俗而不厌,其他不露真实名姓,淫靡其辞,有伤道德诸作,假以附庸而已。有嘉庆至民国刻本、铅印本、石印本、抄本。

猜你喜欢

  • 列异传

    三卷。三国魏曹丕(187-226)撰。曹丕字子桓,曹操长子,曾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后立为魏太子,曹操死后为丞相。公元220年,代汉自立,国号“魏”。曹丕博学多才,《三国志》卷二《文帝纪》称他“好文学

  • 梦花杂志

    五卷。清李澄撰。李澄字练江,江都(今江苏江都)人。生卒年不详,嘉庆、道光年间在世。《梦花杂志》为笔记小说,前载自序云早年“闭门忧居,搜旧闻,采近事,随笔记之,以类从为十二册。”后原稿佚失,仅存其半,即

  • 元诗纪事

    四十五卷。清陈衍(生平见《石遗室诗话》条)编。由于唐宋、金代诗均有纪事,而元代独无。清初顾嗣立所辑《元诗选》影响颇大。钱大昕想与之同步,故采各家诗文集、笔记与《元史》资料辑为《元诗纪事》。然而,《元诗

  • 文选尤

    十四卷。明邹思明编。邹思明字见吾,浙江归安(今湖州)人。生卒仕履未详。前有韩敬序,其私印已称庚戌会状两元,则为万历后之人。其书取《文选》旧本,臆为删削,以三色版印之。凡例谓总评分类则用红色,细评采意则

  • 仪礼先易

    六卷。清吕仁杰撰。吕仁杰,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今江苏东南部)人。诸生。不喜欢交游,中年时代就锐意进取,开门授徒,致力读书,不专攻举业。其徒弟能背诵《仪礼》者达十多人。著《仪礼先易》,以便于初学,另外

  • 青楼集

    一卷。元夏庭芝撰。夏庭芝字伯和,号雪蓑钓隐(一作雪蓑渔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元末明初时代在世。《青楼集》属笔记类,书中记载了元代以下百余个女艺人的小传,有杂剧艺人珠帘秀、李芝秀

  • 黄帝素问

    见《黄帝内经素问》。

  • 太平御览

    一千卷。初名《太平编类》,又称《太平总类》、《太平类编》。北宋李昉(925-996)、扈蒙等十四人,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奉宋太宗之命编撰。历经八年编成此书。据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所载:书成之后,

  • 民国福建通志

    三百十一卷,民国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省自宋梁克家《三山志》后,记舆地者,不下数十家。惟明黄仲昭《八闽通志》颇称善本。民国初年,国会建议中央政府督各省修志。闽省当局因设通志局,主持重修通志。几经努力,终

  • 益都县志

    十四卷,首一卷。清陈食花修,钟谔等纂。陈食花,圭海人,贡士出身,康熙十一年(1672)任益都知县。钟谔,邑人。时正值全国郡邑普修地方志,以备《一统志》采择。按《益都县志》,创修于明洪武、天顺间,再修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