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德真经注

道德真经注

①见河上公《老子注》。②四卷。初唐李荣(生卒年不详)撰。李荣,初唐元天观道士,号任真子,为高宗、武后间人。撰有《道德真经注》四卷。仅存一至三十六章。旧题称:“元天观道士李荣注”。书分《道经》、《德经》二经。《道经》末章与《德经》原缺,后在敦煌卷子中发现此书下卷。因书前奏表称道士臣荣,所以都误认为李荣是息斋道人,进而认为此书为息斋道人所著。白云斋《道藏目录详注》在《道德真经义解》下误抄为息斋李荣注,实乃错误。然《道德真经注》与《道德真经义解》之间存在异端有四:其一,《道德真经义解》分《道经》、《德经》共八十一章;而此书仅分《道经》、《德经》并无章次。其二,《道德真经义解》之旨在于:“常无,欲以观其徼,常有,欲以观其微”。认为《道德经》上、下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极限,掌握它可以得道、治国、修身;而此书之旨阐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提倡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治。其三,《道德真经义解》认为“非常道,非常名,常者不变谓也”,又认为“谷神不死,神藏于体,犹山之藏谷,故曰谷神”。此书认为:“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非常名者,非常俗荣华之虚名也”,又认为“谷空也”。其四,《道德真经义解》多散句,而此书似骈文,如此等等。说明此二书实非一人之作。《新唐书·艺文志》、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及唐末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对《道德真经注》都有记载和引用,因此学者认定此书为李荣著而于息斋道人《道德真经义解》无涉。后世学者认为此书阐述详实,对《道德经》的理解、解释均有独到之处。为唐以后研究《道德经》者引以为参考。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③见李隆基《御注道德真经》。④见苏辙《道德经解》。⑤四卷。元吴澄(详见《易纂言》)撰。汉儒研究《道德经》者,有严君平(即严遵,吴澄称其原名庄君平)分《老子》为七十二章,作《道德真经指归》。又有刘向雠校群书,定《老子》为《上经》、《下经》计八十一章,为世传承。经唐宋至元,注释《道德经》都已达数十家。吴澄认为把《老子》分为七十二章或八十一章有“不当分而分”之误。遂将其定为六十八章。《上篇》三十二章,《下篇》三十六章。又合数十家注本校对字误。并将上下二篇各分上下为四卷以注之。其注采宋儒理气之说,指意略同于苏辙。较民间方士之注精邃得多。但后世学者不赞成吴澄改定篇章,《四库提要》对其多有诘责。称其“以意为之,不必于古有所考。”认为吴澄“好窜改古经”,此书“多有更定”是他“习惯成自然”所致。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⑥二卷。元林志坚(生卒年不详)撰。林志坚,元末道士,字仁斋,号玄门开真弘教大真人;广陵(今江苏杨州)人。撰有《道德真经注》二卷。此书原题:“玄门开真弘毅大真人广陵仁斋林志坚注”。其书前有注序称此书撰于元至正甲午年(1354)。历代注释《道德经》者,或依汉河上公本,或依魏王弼注本,此书篇章次第及章名,均依河上公本。此书先辑部分经文作为经序。其经序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道之尊,德之贵;第二部分:天之道,利而不害;第三部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四部分:盖闻善摄生者;第五部分:治大国若烹小鲜。并阐述分列的原因,实不免牵强附会。此书以经解经,以正经注于正经下,较为直捷。如:“道可道非常道”,注为:“道法自然”;“名可名非常名”,注为:“道隐无名,无名天地之始”等等。然而,某些注释取舍不当,又有晦涩曲意之处,是其不足。后世学者认为此书以经解经实为首创。叙述直接,无零乱繁琐之嫌,一改自河上公、王弼以来注释纷杂之弊,“使人熟读玩味,自然解悟正经之玄妙”(见《道德真经注》序)。如果再参照《庄子》、《韩非子》、《淮南子》诸书加以注释,再少作分裂经文之举,则此书将更为完善。现存明《道藏》

猜你喜欢

  • 古今医鉴

    十六卷。明龚廷贤(生卒年不详)撰。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其父龚信,字西园,曾任太医官。龚廷贤承父业,以医闻名,获御赐“医林状元”匾额。所著有《寿世保元》、《万病回春》、《济世

  • 道德会元

    二卷。宋末元初李道纯(详见《中和集》)撰。据《万卷堂书目》著录有李道纯《道德经注释》三卷,今无所见。《道德会元》约成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原题为:“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述”。此书卷首有

  • 明职

    一卷。明吕坤(1536-1618)撰。吕坤,字叔简,号心吾,一作新吾,河南宁陵人。万历进士,历官山西巡抚,刑部左、右侍郎。曾上疏言天下安危,不报,遂称病辞官。里居二十年,专事著述。抨击道学,自称非道学

  • 复套议

    二卷。明曾铣撰。曾铣(?-1548),字子重,号万塘,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按辽东,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嘉靖二十五年(1546)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屡败鞑靼贵族攻拣

  • 谷俭集

    一卷。晋谷俭(生卒年不详,约东晋元帝初年前后在世)撰。谷俭,字士风,湘州桂阳(湖南郴州)人。元帝初,经刺史甘卓举为秀才,策试高第,授中郎。谷俭少有志行,寒苦自立,博涉经史。终身不仕,卒于家。阮孝绪《七

  • 唐宋旧经楼诗稿

    七卷。清孔璐华撰,孔璐华(约1765——1815前后在世),字经楼,山东曲阜人,孔子七十三代孙女,衍圣公孔庆熔之女,大学士仪征阮元(1764——1849)之继妻。清代诗人。阮亨在《瀛舟笔谈》中评说:“

  • 开建县志

    十卷,清邵龙云纂修。邵龙云,江南监生,康熙三十年(1691)任县丞。旧志创修于康熙十一年(1672)县令张冲斗,二十八年县令姚从智续编,未及成书。邵龙云署任,踵而成之,以张志为底本,并据姚志所录,采之

  • 有竹居存稿

    三卷。清言启方(生卒年不详)撰。言启方字俣卿,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其人学府甚深,一官冷落而郁郁以终。书中有咸丰七年(1857)门人魏邦庆、王禹畴跋。言启方著作甚多,该《存稿》收古近体诗数十首,其中有

  • 凤池集

    清沈玉亮、陈琬同编。沈玉亮字瑶岑,字亦村,武康(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清初戏曲作家,工诗古文,屡试科场,终不得志。长于谱曲,与洪升齐名。有杂剧《鸳鸯冢》、《钟馗吓鬼》,还有《课蒙余录》等。陈琬生卒

  • 史见

    二卷,清陈遇夫撰。遇夫字交甫,广东新宁人。《史见》一书为作者杂论史事之作,遇夫谓:“史而失实,则无以垂法戒而大义不明于天下。”书中作者议论颇见史识,也较为公允,明白纯正,不为危言酷论。但其中也有书生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