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类经

类经

三十二卷。明张介宾(1563-1640)撰。张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随父游历京师(今北京),求学读书,拜名医金英(金梦石)学医、尽得其传。壮年投笔从戎,遍历我国东北各地,度过军旅生活,但无所成就,便卸职回京数十年致力于医学,以医为业,成为当时名医。明黄宗羲在《南雷文定·张景岳传》中称其“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可见医誉很大,晚年回山阴老家隐居。著作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景岳全书》等。张氏钻研《内经》数十年,其造诣颇深。其医学思想的主要特点首先是阐发了“医易同源”的思想,如《类经附翼》指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故“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二者运用得当,就有“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的可能。其次关于命门阴阳学说。张氏以为命门位置,系“居于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命门和肾正如易坎卦所表示的,上下断者属阴,代表两肾,中间一横属阳,代表命门。命门重在生化,是生命的根本,命门之火,谓之元气“真阳”,命门之水,谓之元精“真阴”。治病当求其本,真阴真阳必保持不伤。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再次立甘温固本大法,认为“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临床常用温补之剂。对后世影响颇大。《类经》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是分类研究《内经》的重要著作。张氏认为《内经》“经文奥衍,研阅诚难”,本着“发隐就明,转难为易”之意,采用“尽易旧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的方法,经历四十余年,将《素问》、《灵枢》原文,按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三百六十余条,以类相从,编撰成书,故名。全书约八十万字,纲目清楚,条理井然,除将《内经》“从类分门”以外,还在每条原文之下评加注释,对前人之说进行评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结合临床实践,发明颇多,深为后世推崇。此外还将《灵枢》、《素问》二书融合一起,全面注释,以《灵枢》启《素问》之微,以《素问》发《灵枢》之秘,互为表里,互通其义,对研读《内经》者帮助很大。是诸多《内经》注释本中,较好的一本。有明天启四年(1624)初刻本、道光二十年(1840)宏道堂重刻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针灸要旨

    见《针灸节要》。

  • 古文辑选

    六卷。明冯从吾(约1603年前后在世)编。冯从吾,字仲好,陕西长安人。生卒年不详。著有《元儒考略》。是编所录古文,自春秋、秦、汉以迄宋、元,仅百余篇,自谓皆至精者。然其主旨以近讲学者为主,并不单以文章

  • 孟子高氏章句

    一卷。附《程氏章句》一卷。汉高诱作《吕氏春秋序》,称其为《孟子章句》,但《隋书·经籍志》不见,故亡佚当在隋以前。考《后汉书》无高诱传。据诱注《淮南子》自序,诱为涿郡人(今属河北),师从卢植。建安十年(

  • 宝真斋米帖

    一卷。清徐渭仁(?-1853)刻。徐渭仁,字文台,号紫珊,晚号随轩,上海人。徐氏好古精鉴,收藏颇富,且善书,钩摹尤精。辑有《随轩金石文字》、《春晖堂丛书》以及法帖等。《宝真斋米帖》为徐渭仁摹刻米芾书迹

  • 金乡县志略

    十二卷,首一卷。清李垒纂修。李垒,邑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曾任湖北通城县知县。金乡县志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县令沈渊重修后,乾隆间又重修一次,其后近百未有续修者。在此期间,社会、风俗、经济

  • 习苦斋集

    十二卷。清戴熙(?-1860)撰。戴熙字醇士,号鹿林,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官兵部右侍郎。1860年忠王李秀成克杭州,戴熙以本籍团练抵抗,兵败死之。是集有诗集十二卷,古文四

  • 古州厅志

    十卷首一卷,清余泽春修,余嵩庆等纂。余泽春,武陵人,曾任古州厅同知。光绪初,余泽春为同知,创议纂修志乘。延余嵩庆主其事。未竟去滇,携稿自随。又十年始以稿寄其门人陆渐鸿、陈之宫,遂付梓。《古州厅志》光绪

  • 江南别录

    一卷。宋陈彭年撰。陈彭年(961-1017)、北宋抚州南城(今属江西)人,字永年。雍熙时中进士,咸平四年(1001),奏请置谏官、择法吏、简格令、省冗员、行公举。景德初年,以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预修《册

  • 积求勾股法

    一卷。清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撰。玄烨即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1662-1722)。康熙三年(1664)朝中发生了一件中西历法之争,对年幼的玄烨影响很大,他说:“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

  • 周易口义

    十二卷。倪天隐撰。又名《易传》、《易解》、《口义》。是北宋倪天隐述其师胡瑗之说。天隐事迹生平及生卒年均不详。胡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官至太常博士。此书以《易》之“变易”为出发点,重点阐述人生吉、凶、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