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禅真逸史

禅真逸史

八卷四十回。明方汝浩编著。方汝浩,号清溪道人,生卒年不详。其乡贯说法不一,孙楷第谓为洛阳人,戴不凡疑其为浙江人,谭正璧以洛阳为其原籍,杭州为居所,也成一说。方汝浩其它生平事迹无考。其著作除本书外,还有《禅真后史》和《扫魅敦伦东度记》。《禅真逸史》全称《新镌批评出像通俗奇侠禅真逸史》,它描述的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将军林时茂因得罪权臣,避难出逃,皈依佛门,法号澹然。后投梁,被举荐为妙相寺副住持。因勘破妙相寺住持守静奸淫劣迹,遭陷害,又逃回东魏隐居。得天书三卷,颇具神通,收杜伏威、薛举、张善相为徒。三徒学就本领,辞师浪迹江湖,于乱世中揭竿聚义,屡败官军。最后唐王一统,林氏圆寂,三徒隐居,修道成仙。全书的整体框架是一个佛教故事,诚如书前凡例所说:“是书虽逸史,而大异小说稗编,事有据,言有论,主持风教,范围人心。”由于作者在思想上将儒、释、道三教合为一体,说教意味较浓,释而道,道而儒,三教合流,三教互补,构成了小说总体思想的主要特征。这就难免使作品笼罩了一层顺天知命、纲常名教、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宗教迷雾。但这部小说积极的思想意义在于:它通过对梁、魏社会现实的描写,揭露了佛门道教中的弊端,暴露了尘世社会的黑暗,赞美了禅真豪使的品格。书中对统治者敲诈勒索,占人产业,夺人妻女,以及众多和尚、道士谋财害命、奸淫妇女的揭露,尤为深刻,使其带有较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禅真逸史》的语言,通俗易懂而简洁流畅,对话比较生动,且多能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它出现于明代末期,对已问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艺术手法均有模仿,而无艺术独创力。《禅真逸史》存世版本不少,现知主要有日本日光晃山慈眼堂所藏古杭爽阁主人刻本,马廉旧藏白下翼圣斋本,二本各有插图二十页。还有无图而增唐太史令傅奕序本。这三种本大致为明刻本。清初和清代中叶,有文新堂本、据本衙藏板梓行的中小型本、明新堂本。清末有改题《妙相寺全传》和《大梁野史》的石印本,近世有张静庐点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江巨荣、李平校点本,参阅以上版本,择善而从,较通行。

猜你喜欢

  • 礼记解尚书

    一卷。清范士增纂辑。此卷以《礼记》成句解释《尚书》,如以“过则称已”解释“负罪引慝”;以“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解释“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制国用”解释“底慎财赋咸则三坏成赋中邦”;以“军法

  • 书经精义

    四卷,补遗一卷。清黄淦撰。此书卷首有特通阿序以及黄淦自序,其次是古《尚书》序及总论。卷一《虞书》,卷二《夏书》,卷三《商书》,卷四《周书》,卷末补遗。书中无黄淦自己的见解,多取自诸家之说,所采宋人蔡沈

  • 君鉴

    五十卷。明景皇帝朱祁钰(1428-1457)撰。朱祁钰是宣宗次子,英宗之弟,母贤妃吴氏。英宗在位封朱祁钰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英宗亲征瓦刺,郕王奉命留守北京,八月,因土木之变,败耗传京,

  • 苇航漫游稿

    四卷。宋胡仲弓(生卒年不详)撰。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山西清源人。约咸淳二年(1266)前后在世。其生平仅从本编诗中得知:进士登第,官会稽知县,不久罢归,浪迹以终,故以苇航漫游名其稿。其行事则不可考。

  • 人本欲生经注解

    一卷。晋代释道安(312或314-385)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从小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启蒙,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转学佛法。十八岁出家为僧

  • 北窗琐语

    无卷数。明余永麟撰。余永麟字不详,鄞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1544年前后在世)。官苏州府通判。《北窗琐语》记明朝琐事,其中叙述日本出处土俗朝贡三事较为详尽,而其余的记载则颇为失实。有《砚云甲编》本、《

  • 尚书顾氏疏

    一卷。隋顾彪撰,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有《今文尚书音》一卷,秘书学士顾彪撰,《尚书疏》二十卷,顾彪撰。《旧唐书·经籍志》则作《尚书文外义》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又作《尚书古文音义》五卷,《尚

  • 鸡峰普济方

    三十卷。宋张锐(生卒年不详)撰。张锐,字子刚,郑州(今属河南省)人,后入蜀。曾官成州团练使、太医局教授等职。素有医名。此书成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原书散佚,《直斋书录题解》有《鸡峰备急方》一卷,

  • 别本缘督集

    十二卷。宋曾丰(约1184年前后在世)撰。曾丰,字幼度,乐字(今属江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中前后在世。乾道五年(1169)进士。官至知德庆府事。曾丰所撰《缘督集》岁久无传,《四库全书总目》

  • 经世策

    一卷。明魏校(1483-1543)撰。校字子才,祖先本姓李,号庄渠,昆山(今属江苏)人。弘治进士,官至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事。私淑胡居仁主敬之学,而贯通诸儒之说,择执尤精。著有《周礼沿革传》、《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