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经通论

礼经通论

一卷。清邵懿辰撰。邵生卒年未详,字位西,仁和人。邵懿辰“性峭直,能文章”。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慕方苞、李光地之学,曾与曾国藩等游处,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杭州,邵氏因偕同清巡抚王有龄固守而城破被杀。著有《尚书通义》、《礼经通论》、《孝经通论》,此外,其长孙邵章辑录其遗书《半岩庐所著书》共计三十卷。《礼经通论》一书分上下卷,计三十篇,今仅存上卷十九篇。此书申发礼经大意,议论多而考证少,所以称为“通论”。此书有些独到的见解,其书称: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八种仪节,适合《大戴礼》十七篇的次序,因之,十七篇无缺佚。又论:《礼记·礼运》开头段落有错简,将“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等二十六字移至“不必为己”之下、“是故谋闭而不兴”之上,则文从字顺。这些论述都是发前人所未发,也有一定的说服力。然也不乏臆说之辞:说《礼记·内则》记曾子言论一段、《礼记·曾子问》中“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等语都是曾参门人所附。言《礼记·经解》为子思门人之作。说檀弓为子游门人,《礼记·檀弓》即是檀弓之作。说《礼记》之《曲礼》、《礼器》、《郊特牲》、《玉藻》都是子游门人所撰。还说《仲尼燕居》、《礼运》同出于子游之手。这些都是臆说之辞。其书理由是《礼运》自称“偃”,因之断定为子游作,那么,《论语》陈亢问于伯鱼章,自称“亢”就当是陈亢作了。此书称《仪礼》当重称为《礼经》,但实质上《仪礼》西汉时称为《礼》或《礼记》,《礼经》也并非古称。又说《史记》载“高堂生传《士礼》”为误,这也无道理,因为《大戴礼》士礼比较重大,因而称为《士礼》。总之,此书疏于考证,但阐明礼书义蕴有精到之处。因之,读此书要分析对待。传世有吴氏望三益斋本。

猜你喜欢

  • 剑合斋帖

    六卷。明陈钜昌辑刻,董其昌书。此帖为陈氏辑刻四种董书之一。明代以来,汇刻董氏书迹者日益增多,但往往失于鉴别,使得真伪共存一体。而陈氏与董其昌为姻亲,且所选刻书帖皆经董其昌加以鉴定,所以除董氏自刻本外,

  • 曲涧遗稿

    十五卷。明孙奎(约1624年前后在世)撰。孙奎,字启文,江西南城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以讲学为事,故诗文多杂俚语,亦非所长。其笃信堪舆之说,反复辨明,不一而足。其《风水评》一篇,援引营洛卜兆事及驳朱彦修

  • 增订四书贯解

    无卷数。清朱良玉撰。朱良玉先著有《释注大全》,因其过于繁复,另加采择而成是书。书首有自序,采用《朱子章句集注》原本。所谓贯解,列于书的上方,有全旨,有节解,大约从《朱子或问》、《朱子语类》中采录较多,

  • 温江县志

    ①三十六卷首一卷,清徐文贲等纂修。徐文贲,字十樵,邑人,拔贡。考温江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令王瑚曾纂修,五十八年(1719)鲁应才再修,乾隆十六年(1751)县令冯中存重加补纂,然为书仅四

  • 易汉学考

    二卷。清吴翊寅撰。吴翊寅,阳湖人。生平深于易学。著作除本书外,还有《易彖传大义述》二卷、《易爻例》一卷、《易汉学师承表》一卷。清代惠栋曾撰《易汉学》八卷,考辨孟喜、虞翻、京房、郑玄、荀爽五家易说,为时

  • 史论初集

    无卷数,清朱直撰。朱直,字少文,江苏人。《史论初集》是为驳正宋人胡寅的《读史管见》而作,其中颇有持平之论。胡寅所论有些偏激;其论人则以孔子、颜回、孟子等为楷模,其论事又以虞夏、商周为典范,其用词过于激

  • 纲目分注补遗

    四卷。清芮长恤撰。长恤字蒿子,原名城,字严尹。溧阳(今属江苏)人。前明诸生。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朱熹《通鉴纲目》包括正纲和分注。因为系出自朱子,故其间舛漏,世皆牵强解释。长恤考其本源,知分注非出于朱子之

  • 许氏说音

    四卷。清许桂林撰。桂林(1778-1821)字同叔,号月南(岚),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日以诂经为事,兼治六书、九数之学。尚著《穀梁释例》、《易确》、《毛诗后笺》

  • 拙庵朴大师电光录

    一卷。释智朴(生卒年不详)撰。智朴,为清代磐山青沟禅院沙门,姓氏不详。字拙庵,徐州人。所撰《拙庵朴大师电光录》一书,详载了他佛门一生的治学体会、心得和言论。智朴早年闻法,求师多门,最后得法于青龙百愚。

  • 春秋麟宝

    六十三卷。明余敷中撰。敷中字定阳,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少勤学。以乡荐执教淳安。著有《太末先生集》。该书作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汇集《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之说于经文之下,而以《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