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痎疟论

痎疟论

一卷 明卢之颐(1598-1664)撰。卢之颐字子由,又子繇,一字繇生,号芦中人,一号晋公。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卢复精通医学,颇有医名,兼通佛学。卢氏自幼得家传,又多得名师传授,曾向王绍隆学习仲景医书,从陈芝先学习《薛氏医案》,所以青年时即精于方药,著《金匮要略摸象》。二十八岁时,遵其父遗嘱,阐发本草,以其父所著的《本草纲目博议》为基础,历时十八年,撰成《本草乘雅》。卢氏敏悟过人,学有根柢。邑志载:复著《纲目博议》有椒菊共性之疑不能决,后得之颐之论方定。顺治三年(1646),明鲁王以海尚在山阴,之颐谒见,授职方郎。后归故里,两目俱瞽,犹成《摩索金匮》、《伤寒金疏钞》、《医难析疑》。约三十万字,名《遗香堂七录》行世。此外还有《学古诊则》。卢氏一生勤于著述,从小又学佛学,故其书中多兼谈禅理。明亡后曾跟随南明朝廷至福建,事败后归里,愤懑而死。此书为卢氏本《内经》、《金匮要略》之旨,结合后世论疟及个人体验,详述痎疟因证,于虚实寒热四者最为详尽。足可发明《素问》中“疟论”、“刺疟法”诸篇微意。认为疟属阳,痎属阴,日作者属阳,闲日闲数日作者属阴,温、寒、瘅、牝皆可归为疟履痎。其用方多取王肯堂《证治准绳》。其余所列诸方,十分简切恰当。虽此书仅一卷,然其治疟之法尽收其内。此书对诸疟之常证、变证之证治,逐条辨析,论述精详,于临床颇有裨益。书后附《疟疏方》一卷,选方三十八首,于方药炮制叙述尤详。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宝笏楼刻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清閟阁全集

    十二卷。元倪瓒(1301-1374)撰。瓒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今属江苏)人。元末著名画家。“画房逸品。诗文不屑屑苦吟,而神思散朗,意格自高,不可限以绳墨。”(《四库全书总目》)明天应间,有蹇朝阳刻本

  • 尚史

    一〇七卷。清李锴撰。李锴字铁君,镶白旗汉军,自署襄平,即盛京辽阳州地人,大概为其祖籍所在。康熙中,邹平人马骕作《绎史》,采摭百家杂说,上起鸿荒,下迄秦代,仿袁枢纪事本末之体,各立标题以类编次,凡所引证

  • 安雅堂文集

    九卷。清宋琬(1614-1673)撰。(生平详见《永平府志》(辞目))。宋琬诗入杜韩之室,作品都是感世伤时之作。王士祯把他与施闰章相提并论,称谓“南施北宋”。此集共九卷。初刻于康熙五年(1666),收

  • 毛诗序义

    一卷。南朝周续之(377-423)撰。清王谟辑。《宋书》、《南史》周续之传皆云周氏通毛诗,然其著作见于著录者唯有《圣贤高士传注》三卷。《毛诗序义》为清王谟从《北堂书钞》、《颜氏家训》中各辑一条,《匡谬

  • 盛世赓飏帖

    一卷。清刘墉书,姚学经刻。刘墉生平见《清爱堂石刻》。该书帖为刘墉为答谢乾隆皇帝赐诗所上谢表,乾隆五十七年(1793)刻石。刘墉一向被誉为清代书家之冠,而小楷又为刘书之冠,此帖即为刘氏的小楷,气象宽博,

  • 辨定嘉靖大礼议

    二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毛奇龄字大可,一字齐于。本名甡,字初晴,又以郡望称“西河”。浙江萧山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康熙时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等职。其著述丰赡,好持异说,敢于立言。

  • 全体须知

    一卷。英国傅兰雅(详见《化学卫生论》)译。此书为有关生理学说旧译本中较早的一部。原刻于《格致须知》三集中。旧刻多已失佚。此本为瑞思义校印本。全书共六章,分别论述全身骨骼、全体诸肌、消化诸部、全身血脉、

  • 白鹤山房骈体文钞

    二卷。清徐熊飞(1762-1835)撰。徐熊飞字子宣,一字渭扬,号雪庐,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嘉庆九年(1804)举人。徐熊飞家贫,不能自保。阮元聘其为“诂经精舍”讲席。中年时,徐熊飞与杨芳灿、王豫、

  • 汉武梁祠画像题字补考

    一卷。清陈培寿撰。陈培寿,字辅青,江苏丹徒人。瞿中溶已著有《汉武梁祠画像考》,陈氏在瞿书的基础上又作补考。有石印本传世。

  • 西游记述

    一卷。明袁宏道撰。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间进士,官吏部郎中。明代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著有《袁中郎全集》清四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