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王制笺

王制笺

一卷。清皮锡瑞(详见《礼记浅说》)撰。是书以《王制》为素王之制。俞樾曾评议此书,以为:孔子将作《春秋》,先修王法,斟酌损益,具有规条。其门人弟子与闻绪论,私相篡辑,而成《王制》。皮氏作《王制笺》为之疏通,以证明其义。其书全载郑注,间或陈述己意,以纠正郑注之失,对孔疏合理者亦录之。其书前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自序并后序。(俞说详见《达斋丛说·湖楼笔谈》)皮氏为《王制》作注解,在郑注孔疏的基础上旁征博引,正其得失。如“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句,引顾炎武说,足证郑误。又“爵人于朝,刑人于市”句,引《白虎通》、《说苑》及《御览》,证明孔疏之失。皮氏更多地是以《周礼》为依推来考订《王制》之得失。如证封国之制:孟子《王制》所言“三等之封”,为三代之旧法,其云百里,七十里,五十里,除山川附庸言之,故曰名山大泽不以封。《周礼》所言“五等之封”为周公所立之法,其云五百里、四百里、三百里、二百里、百里,兼山川附庸言之。故成王命鲁侯云:“大启尔宇,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宣王赐韩侯曰:“其追其貊,奄受北国。”赐召公曰:“锡山土川,于周受命。”推此则可确证周实增封斥大九州之界。又释“职官礼”,《曲礼》云,“五官之长曰‘伯’,是职亦曰‘方’。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皮氏云:州长在外本称伯,《王制》所谓“方伯”,是也。入天于之国曰“牧”,避“二伯”之称也。凡一州必有一伯。故唐虞分十二州,《书》称之曰“十二有牧”,夏分九州,《左传》称之曰“九牧”,周亦分九州,《左传》称之曰“九伯”。推此可证“伯”即“牧”。虞夏及周皆曰“牧”之说,可勿辨矣。以上所论皮氏辨证,可见其考论评实,义据宏深,条理分明,时有新见,其治学既严谨又不拘泥迂腐。此书有光绪中思贤书局《皮氏经学丛书》本及《师伏堂丛书》本。

猜你喜欢

  • 魏三字石经尚书残石

    一册(玉简斋影印本)。罗振玉影印。首册印原石,次取剪装本依原石字体尺寸影印。末有宣统丁巳闰月罗氏跋。石刻为魏正始中所刻石经《尚书·君奭》残字,每字以古文、篆、隶三体书写,先为古文,次为篆、隶。合计三体

  • 石经仪礼

    一卷。清马国翰辑。所辑《仪礼·大射仪》文七十五字,与今本相同。近世出土的熹平石经数百石,《仪礼》各篇大体可见,其中与今本不同的很多。吴兴徐鸿宝所藏新出《大射仪》一石十二字,恰在此碑之下。只是此石“媵爵

  • 颐山诗稿

    十卷。明吴仕撰。吴仕字克学,号颐山,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四川布政司参政。此编共诗三卷,文七卷,皆意境平淡,不耐回寻。有黄登贤家藏本。

  • 孝经说

    三卷。陈伯陶撰。陈伯陶字子砺,广东东莞(今东莞)人。官至江苏布政使。少从陈澧学。是书分三篇:首篇论《孝经》与《春秋》相表里,言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说《孝经》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最得其旨。次篇言曾

  • 书经集注

    见《书集传》。

  • 南野文选

    四卷。明欧阳德(1496-1554)撰。生平见《欧阳南野集》条。是集为隆庆中,其门人冯惟讷等所编,取全集十分之一。欧阳德在朝著述,如建储灾异诸疏,能言人所不能言,而此编不载。冯惟讷等所录,都是讲学之文

  • 西藏见闻录

    二卷,清萧腾麟纂。萧腾麟,字十洲,又字绣夫,江西峡江县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武举,五十七年(1718)会魁,选侍卫,雍正间授河南都司、晋州等镇保宁游击,乾隆二年(1737)驻镇察木多,督理西藏粮

  • 礼记笺

    ① 四十九卷。清郝懿行(1757-1825)撰。懿行,字恂九,号兰皋,清经学家,山东栖霞(今烟台市西南部栖霞县)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户部主事二十七年。一生无意于仕途显达,致力于著书论说。有

  • 转注绪言

    二卷。清万光泰撰。万氏生平著述,见《说文凝锦录》。是编于六书之中专论转注一书。万氏对各家转注之说,如戴侗、周伯琦的形转说,赵古则、王应电的声转说,郑樵、赵宦光的义转说,皆不取,独抒己见。然于转注所以别

  • 浪淘沙

    其一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其二蛮歌豆蔻北人愁,松雨蒲风野艇秋。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细细入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