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椭圆拾遗

椭圆拾遗

三卷。清李善兰(详见《方圆阐幽》)撰。这是一部研究椭圆及其相关问题的专著,是李善兰在吸收西方数学知识基础上,独立获得的关于椭圆性质、作图等方面一系列成果的反映。全书三卷共四十四款,卷一共二十款,李善兰独立提出并证明了二十个命题。命题一、二是椭圆基本定理:椭圆与辅圆对应弦之比,等于椭圆长短轴之比。对此李善兰给出了独特的证明,他利用投影的概念,讨论了椭圆与大、小辅圆的关系:“盖平圆侧视之即成椭圆,平圆诸正弦恒为弦,侧视所成椭圆诸正弦恒为勾,成无数等势勾股形,故比例恒同也。”“盖椭圆从长径端侧视之,长径必稍短,渐侧渐短与短径等,即成平圆矣,椭圆诸正弦恒为弦,侧视所成平圆诸正弦恒为勾,成无数等势勾股形,故比例恒同也。”命题三是:“凡椭圆斜交斜径之正弦与斜径上平圆之正弦比恒如半属径与半斜径比。”李善兰运用了平行投影的方法证明了这一命题:“试置椭圆柱自短径端斜截之,令成平圆面,复自长径端斜截之,仍为椭圆面,令二面之交线过柱心,则交线即斜径,二面正弦与圆柱周诸直线成无数等势三角形,故比例恒同也。”这是李善兰独立提出的一条新的定理,椭圆基本定理仅是它特例,其证明方法颇为独特,前所未闻。以后的几个命题均是由此推出的新结果。命题四证明椭圆与辅圆的面积关系为:椭圆面积∶大辅圆面积=椭圆短半轴∶椭圆长半轴=椭圆外切长方形面积∶辅圆外切正方形面积;椭圆面积∶小辅圆面积=椭圆长半轴∶椭圆短半轴=椭圆外切长方形面积∶辅圆外切正方形面积。命题五对此作了推广:“椭圆与斜径上平圆比,如属径股与斜径比。”命题6证明:“凡椭圆与长径上平圆二圆内所有三角形及诸边形若同用一底,在长径内切圆周诸角具在一个垂线内,则其面积之比恒如短径与长径比”。命题七为命题六的推广:“凡椭圆及斜径上平圆二圆内所有三角及诸边形若同用一底,在斜径内切圆周诸角作线,一与属径平行,一正交斜径,俱遇于斜径内一点,则其面积之比恒如属径股与斜径比。”命题八证明了“椭圆正交长径之正弦与长径上平圆正弦比,如短径上平圆余弦与椭圆余弦比。”命题九对此作了推广。值得注意的是命题十二,它讨论了椭圆规的原理,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任自椭圆周一点作线至长径上,令等于小半径,则引长之至短径,必等于大半径。”李善兰明确指出:“用十字槽作椭圆周即此款之理也。”命题十三以后各题是与椭圆有关的比例及计算问题,这对于解决轨道计算和某些作图问题有一定价值。如命题十三:“大小二径较比如大小二矢比”,命题十四:“径较与矢比恒如倍两心差与长径比”。《椭圆拾遗》卷二共九款,讨论了九个求焦点位置的问题。这些均为已知椭圆的一个焦点及其它一些条件,用作图法求另一个焦点。解此类题均需综合应用椭圆及其切线的性质及作图知识,具有较高的技巧性。如命题二十三:“有一心,有椭圆二点,其一点并知切线,求余一心”;命题二十五:“有一心,有最卑点,有椭圆一切线不知切点,求余一心。”命题二十七:“有一心,有椭圆三切线,俱不知切点,求余一心。”对这些题李善兰不仅给出了具体作法,并证明了作法正确性。这类命题由李善兰独立提出并加以研究,他的工作在国内是首创性的。《椭圆拾遗》卷三主要讨论与椭圆轨道计算有关的一些问题,李善兰用微积分和无穷级数加以解决。卷三共十五款,如命题三十三:“距心线之级数为借积度求平引面积之微分”;命题三十四:“有距心线级数,求平引面积”;命题三十八:“有最卑后实引度求距心线之级数。”在解这些问题时,李善兰不仅纯熟地运用微积分知识,并且探讨了级数展开式的系数变化规律,他用一个垛积图说明“诸系数递增之理”,相当于给出了幂级数展开式。李善兰在未曾得知西方同类成果的情况下,结合几何、三角、微积分和无穷级数等知识独立研究了有关椭圆运动级数展开方面的课题,并获得了独创性的成果,对中算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椭圆拾遗》收入了1867年出版的《则古昔斋算学》中。其版本有:1867年金陵刊本六册,现藏北京图书馆与苏州图书馆;1868年刊本;1882年江宁藩署刊本;同文馆聚珍本;积山书局石印本与大同书局石印本。

猜你喜欢

  • 吾庐遗书

    清陶成(约1723年前在世)撰。陶成字企大。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本集是陶成子其愫所编,无卷数,皆为所作杂文。其文颇纯正有轨度,其中《象纬

  • 孔孟事迹图谱

    四卷。明季本(1485-1563)撰。季本,字明德,号彭山,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进士,官至长沙知府,为学师事王守仁,平生考经索传,著述丰富,著有《易学四同》、《诗

  • 古文尚书正辞

    三十三卷。清吴光耀撰。吴光耀为湖北江夏人,生卒年不详,约于洪良品同时。吴光耀亦为尊信《古文尚书》者,此书之广博亦略胜洪良品《辨惑》,只是全书繁冗琐碎,不如洪书简明、系统。然书中亦多有可取之处,比如吴光

  • 书序述闻

    一卷。清刘逢禄(1776-1829年)撰。刘逢禄字申受,江苏常州人,官至礼部主事,清代经学家,常州学派的奠基人。少时从其外祖父庄存与、舅庄述祖学习,治《春秋公羊传》,攻击《左传》及古文经学开创者刘歆。

  • 续武经总要

    八卷。明赵本学、俞大猷撰。是书分二部分,前七卷《韬钤内外篇》为赵著;《韬钤续编》一卷为俞著。赵氏是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军事家。倭寇搔扰晋江,其时他已年逾七十,但仍然亲赴各乡指导乡兵训练,“晨入暮归,日

  • 百子辨正

    二卷。清杨琪光撰。杨琪光生平事迹详见《经义寻中》。作者阅读崇文书局出版的《百子全书》时,以为书中多有弊端和歧异,兼有心得,随笔杂记,以成此书。作者于《百子全书》所收各书皆作论一篇,分别评述,颇似各书跋

  • 欧阳文粹

    二十卷。宋陈亮(1143-1194)撰。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浙江金华)人。自幼聪颖,才气超群,喜谈兵法,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一挥而就。隆兴初(1163),上“中兴五论”,无回音,便自修于

  • 上元县志

    十二卷。明程三省修,李登等纂。程三省,字师曾,富川(今广西富阳镇)人。万历十六年(1588)由乡贡知上元,二十一年春擢户部主事。李登,字士龙,隆庆初以选贡充国子监生,授新野令,后改崇仁教谕。李氏精考六

  • 亢仓子注

    九卷。唐何粲(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撰,明黄谏(其人不详)音释。《亢仓子注》,又称《洞灵真经注》。此书旧本题何粲撰,不著时代。据唐柳宗元《读亢仓子》称“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

  • 彭比部集

    八卷。明彭辂(约1561前后在世)撰。彭辂字子殷,浙江海盐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南京刑部主事,以察典罢归。著有《彭比部集》。是集乃其子彭润宏所编。共八卷。焦宏称:“其于七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