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格物通

格物通

一百卷。又称《圣学格物通》。明湛若水(1466-1560)撰。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改名雨,后定今名。增城(今属广东)人。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历任侍读、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晚年,致力于讲学著述,所建书院甚多,从学者甚众。著有《明论》、《新论》、《心性图说》、《樵语》、《雍语》、《四书训测》、《古本小学》、《春秋正传》、《二礼经传测》等书,由其弟子编辑成《甘泉先生文集》。《格物通》为嘉靖七年(1528)湛若水任南京礼部侍郎时所进。体例略仿《大学衍义》。以致知并于格物,而以格物统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六条。凡《诚意格》十七卷,又分为《审几》、《立志》、《谋虑》、《感应》、《儆戒》、《敬天》、《敬祖考》、《畏民》等八细目,计三百九十八则。《正心格》三卷,无细目,计八十四则。《修身格》九卷,又分为《正威仪》、《慎言语》、《进德业》等三细目,计一百九十八则。《齐家格》十三卷,又分为《谨妃匹》、《正嫡庶》、《事亲长》、《养太子》、《严内外》、《恤孤幼》、《御臣妾》等七细目,计二百七十则。《治国格》十四卷,又分为《事君使臣》、《立教兴化》、《事长慈幼》、《使众临民》、《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等七细目,计三百二十九则。《平天下格》四十四卷,又分为《公好恶》、《用人》、《理财》等三细目,计九百八十六则,而其中《用人》又分为《学校》、《举措》、《课功》、《任相》、《任将》、《六官》等六目,《理财》又分为《修虞衡》、《抑浮末》、《饬百工》、《屯田》、《马政》、《漕运》、《劝课》、《禁夺时》、《省国费》、《慎赏赐》、《蠲租》、《薄敛》、《恤穷》、《赈济》等十四目。其书皆杂引诸儒之言及明代君主的“谕制”,附以作者自己的论述。内容广泛,其旨是借“立志正心”、“敬天畏民”、“立教兴化”、“选贤任能”、“抑末薄赋”等儒家传统的论题,来阐发自己的心学观点。如他在书中认为,本体状态的“心”没有任何偏邪之念,一切伦理道德皆此而生,“心”即是“天理”,“心”外无事无物。提出“惟立志”、“煎销习心”、“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方法。认为学莫于先立志,“立志莫先于见大,“见大者”即“天理”,“天理”即吾心的本体。此理在人心本自固有,然而为气习所蒙蔽则不明。故须用“体认天理”的方法,以发现被蒙蔽的本心。此书与邱浚《大学衍义补》均受到封建统治者和学者的重视,《四库全书总目》谓“浚书多征旧事,以为法戒之资;此书多引前言,以为讲习之助。二书相辅而行,均于治道有裨益者也。”有明嘉靖刊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衡岳志

    八卷。清朱衮修,袁奂纂。朱衮,字青崖,四川阆中人。曾任衡山县知县。袁奂,字岚,湖北襄阳人。衡山高数千丈,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崖,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衡岳之有专志,自明嘉靖中衡山县令

  • 蜀石经校字记

    一卷(古学汇刊本)。缪荃孙(1844-1919)撰。荃孙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清季金石学家,藏书家,目录学家。所著有《艺风堂文集》、《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藏书记》、《续藏书记》及《

  • 乐经集注

    二卷。明张凤翔撰。张凤翔有《礼经集注》已著录。是书取用《礼记·春官大司乐》以下三十官为乐经,他说汉代窦公所献的古乐经内容与《大司乐》相同。他用二十官之义证之注疏,且以为很恰当。其文义玄奥,与宋、元诸家

  • 孝经郑注

    ① 一卷。汉郑玄注。清王谟(约1748-1820)编辑。王谟字仁圃,号汝上老人,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毕生从事于古籍辑佚工作。《孝经郑注》首有序录,所辑凡《经典释文》

  • 易经辨疑

    ①七卷。清张问达撰。张问达字天民,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前有康熙十八年(1679)广平冀如锡序,称其得力于阳明良知之学,所以其书黜数崇理,而淡理又统归之于心,极力排除卜筮之说,未免过分。张问达自序,首

  • 寒香草堂集

    四卷。清刘元燮(约1745年前后在世)撰。刘元燮字孟凋,湖南湘潭人,生卒年均不详。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至山西道御史,缘事降广西布政司经历。元燮工诗,著有《寒香草堂集》四卷、及《耨学斋稿》、《梅

  • 春秋衷要

    六卷。清李式谷(详见《易经衷要》)撰。式谷深于经学,撰有《五经衷要》七十二卷,该书是其中的一种。第一卷为隐公、桓公,第二卷为庄公、闵公,第三卷为僖公、文公,第四卷为宣公、成公,第五卷为襄公,第六卷为昭

  • 双和欢

    见《金云翘传》。

  • 诸真玄奥集成

    九卷。明朱载(生平事迹均不详)编。宋元之间以倡仙佛同源而著名者,有石泰、薛氏、陈楠、葛长庚等。究其源,皆出于张伯端、萧廷之、赵友钦。其所言皆《悟真篇》之旨。朱载编此书,也提倡仙佛同源之说。此书又作《诸

  • 六书糠秕

    三卷。清沈道宽(生卒年不详)撰。道宽字栗仲,宛平(今属北京市)人,官湖南桃源知县。是书辨正《玉篇》、《广韵》之谬误,求其无戾于《说文》。上卷曰篇韵类隔,辨析声音之理。中卷曰篇韵正误,考订其援引之谬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