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提纲

春秋提纲

十卷。旧题铁山先生陈则通撰。陈则通生平不详。此书分四门综论《春秋》大旨,所侵伐、朝聘、盟会、杂例。每门中又依类划分其事,称为“例。”如侵伐门下有王臣会伐、齐晋楚伐郑、晋楚争陈等十五例,每例之后则为论,主要为史论。虽名为例,但大抵皆参校其事之始终,而考究其成败得失之由,与诸家之例迥异,纯为史论之体。此书对胡氏之说有取有舍,如《杂例门》坚守胡安国“夏时”之说,其《元年春王正月》条云:“夏正乃万古不易之时,商周改之而不可改,秦人去之而不可去,左氏、杜预诸儒欲不用而终不能不用。夫子正恐后世疑周家之正月在冬之十一月,故曰‘春王正月’,则春乃王之正月也。”而《灾异门》则驳汉儒事应之谬云:“呜呼,自汉儒以《春秋》附《洪范》,而后世之言天也诬矣。一灾则一事之应,一异则一征之名,其言天人相与若甚密而不谬者,何休之解《春秋》又祖其说而被蔓之。呜呼天乎!若二三子之所见则小矣。”而胡氏之解经则正袭汉儒事应之说。现存元胡光世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不分卷。清刘景伯(1795-?)撰。景伯字石溪,内江(今四川内江)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大挑,官新都学使。潜心经学,尤深于《春秋》,著有《枕经堂文集》四卷,《春秋提纲》是集中的一种。该书分为二十三篇,依次为原作、明道、乱本、内乱、外乱、息邪、定乱、鲁春秋、笔削、微辞、属辞比事、五体、王正、年月、通丧、兴灭继绝、朝聘、旅见、三传、辟伪、读法。大旨在于通论《春秋》全经纲领。详其所论,多依据《左传》,立意则宗孟子,对《公羊》、《穀梁》二传日月褒贬之说以及宋元以来废传言经空疏之弊有所批驳。但该书也有穿凿之处。有咸丰三年刊《枕经堂文集》本。

猜你喜欢

  • 委羽山志

    六卷。明张仲孝撰。张仲孝,字百原,江苏常熟人。以进士官浙江黄岩县知县。委羽山在黄岩县南五里,形似龟,故名翠龟,又名龟兹、俱依。相传周朝刘奉林讣为此地为仙圣窟穴,自嵩山迁居至此。丹成乘鹤升天,离去前竖大

  • 十三经心畲

    二十二卷。清陶起庠(生卒年不详)撰。起庠字谨之,湖北广济(今广济县)人,陶大眉之子。乾隆己亥举人,任安陆教谕,作养人才,颇多善政。起庠天性纯笃,孝敬父母,以诚待人。尝虑近世学者徒务记览,为辞章不深求古

  • 东田漫稿

    六卷。明马中锡(1446-1512)撰。马中锡字天禄,号东田,故城(今河北故城县)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出为云南佥事,改陕西,升大理少卿。正德初召为兵部侍郎,改南京工部。升左

  • 密庵集

    八卷。明谢肃撰。谢肃,字原功,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少与唐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元至正末,张士诚据吴,谢肃慨然入见献偃兵息民之策。明初,隐于乡里。洪武十九年(1386)举明经,授福建按察司佥事,

  • 古老子

    二卷。旧题许剑道人(生平事迹均不详)手刊。古人尊崇老子其人及书,常将《老子》一书刻于石上,以传后世,并题当事者字号以便青史垂名。收藏家又常于石上拓印图书以为珍品,此书则似为拓本。据《四库提要》载录,此

  • 冠县志

    十卷。清梁永康修,赵锡书纂。梁永康字寿庵,山西灵石人,举人出身,道光七年(1827)任冠县知县。赵锡书,邑人,举人出身。邑志创修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县姚本,再修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邑令

  • 瑶泉女史遗草

    一卷。清仲振宣撰。仲振宣生卒年不详,字芝云,江苏泰州人,仲鹤庆之次女,仲振宜之妹,张祥凤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为《泰州仲氏闺秀集合刻》之一。与其姊《绮泉女史遗草》合刻,称《

  • 春秋三传异文释

    十二卷。清李富孙(详见《李氏易解剩义》)撰。富孙著有《七经异文释》五十卷,该书即其中的一种。《春秋》三传由于传授源流不同,其中方俗异言,音声易淆,文字差异较多。李富孙考核异义,凡是经史传注、诸子百家所

  • 杜律意注

    明赵统(约1550前后在世)撰。赵统,字伯一。陕西临潼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户部郎中。是编所诠释均为杜甫七言律诗。首论拗体,称为“杜甫粗律”,完全是杜撰概念,今人莫名其妙。且自

  • 明代宝应人物志

    一卷。明末清初朱克生撰。克生,江苏宝应人。该书采集宝应之地先贤名臣十五人,逸民三人,孝义四人,方技二人,烈女五人。自称“有美不彰,不仁也;择善不严,不知也”。此书之宗旨明矣。现有《启祯剥复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