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朝名画录

唐朝名画录

一卷。又称《唐贤名画录》。唐朱景玄(生卒年不详)撰。朱景玄,江苏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翰林学士。《图画见闻志》作朱景真,为避宋讳。《新唐书·艺文志》曾题该书曰《唐画断》,《文献通考》称之“《画断》,一名《唐朝名画录》”,朱景玄自序其书,称之为《画录》。朱景玄认为古今画论很多,但隋、梁以前“不可得而言”,唐以来有李嗣真之《画品录》,也只是“空录人名,而不论其善恶,无品格高下卑后之观”,故而作者“好斯艺,寻其踪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于是作者仿张怀瓘之《书断》体例撰成《唐朝名画录》。《唐朝名画录》共收唐朝画家吴道子等一百二十余人,并以神、妙、能、逸四品定其高下,其中神、妙、能三品中又分上、中、下三个等格,而逸品则无等次之分。朱景玄认为画有难易,“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而“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顾”,故朱氏推吴道子为“神品上”,“周昉次焉”居“神品中”,二人独享其荣。继之,“神品下”有阎立本等七人;“妙品上”有王维等八人,“妙品中”有五人,“妙品下”有十人;“能品上”六人,“能品中”二十八人,“能品下”二十八人;“逸品”仅收三人,加上篇首所列之“国朝亲王三人”,及目录中附李嗣真《画录》所著空有其名,不见踪迹者二十五人(不分品格),共一百二十五人,其中只前一百位画家在书中前列姓名及所擅画科,后正文立其小传,并略叙事迹,评论画艺。可见,所收人数与书中所言“一百二十四人”不相符。朱景玄合李嗣真《书品》之“逸品”与张怀瓘《书断》之“神、妙、能”三品为一家而作为品画之原则,创立“至今,遂因之不能易”,可见其在中国画品评史上之卓著贡献。其中记载虽有舛误,但毕竟保存下不少珍贵的艺术史料,因此,《唐朝名画录》仍不失其绘画史著之重要地位。朱书既仿《书断》体例,谓之《画断》未尝不可;《文献通考》之说,亦未必无据;《四库提要》认为是传抄之误则似太武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称该书为《唐朝画断》。《唐朝名画录》有明刊本、《王氏画苑》本、明翻宋本、《学津讨原》本、《美术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品丛书》本(于安澜编)、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温肇桐注本。

猜你喜欢

  • 蜀石经

    八册(庐江刘氏影印本)。刘体乾辑。体乾字健之,安徽庐江人。此书为刘氏辑其先后所得蜀石经拓本影印而成。只以册计,不分卷。第一、二、三册是石经《周礼》。第一册是卷九,存三十七页半。其存字自《秋官上·蜡氏》

  • 春秋经传辨疑

    一卷。童品(生卒不详)撰。童品字廷式,号慎斋,兰溪(今属浙江)人,明代经学家,弘治进士,官至兵部主事,以老致仕,因读书而失明,家居十九年而卒。此书是童氏为儒学生时所作,论《左传》所记事迹共九十三条,于

  • 白华楼藏稿

    十一卷。《续稿》十五卷。《吟稿》八卷。《玉芝山房稿》二十二卷。《耄年录》七卷。明茅坤(1512-1601)撰。茅坤,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明代散文家。登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

  • 毛诗述正

    二十八卷。清张其焕撰。其焕字柏龄,湖南长沙人。生平及事迹均无考。是编体例严谨有序。征引浩博有据。诗文之下,首列辑诂一门以训诂名物。次列汇说,广泛采录旧说以疏解诗意。再列微辞,从字面文义入手推求古人之微

  • 读朱随笔

    四卷。清陆陇其(见《古文尚书考》)撰。该书为陆氏读《朱子大全集》的心得笔记。陇其对于朱氏正集二十九卷以前之诗、赋、札子等人所共知者不再置论。自正集三十卷起至别集五卷止,则摘其精要,分条纂录,各加按语以

  • 仲氏易

    十三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奇龄又名甡,字大可,号秋晴,又称初晴,又因郡望称西河。浙江萧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以廪监生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起初,奇龄之兄锡龄精通《周易》,但未著书

  • 陈如冈文集

    二卷。明陈大科(约1585年前后在世)撰。陈大科,字思进,号如冈,江苏省南通人。生卒不详。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总督两广。著有《陈如冈文集》。大科为官十数年,为人刚直鲠

  • 外科医宗

    四卷。明陈实功(1555-1636)撰。陈实功,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省南通市)人。以长于外科而著医名。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反映了作者行医数十年所积累的经验。卷一为痈疽门,卷二为

  • 篆文通检

    十二卷。清胡咏鸾(生卒年不详)撰。咏鸾字荻汀,长沙(今属湖南)人。是编乃是为《说文》所撰的检字表,依《康熙字典》二百四十一部,将《说文》十四篇之字分画隶入。其意虽在便于寻检,然编排混乱,殊无足取。不知

  • 古音附录

    一卷。明杨慎撰。杨慎事迹见“俗言”。是书专取古韵异读之字,详考其音义异同,征引颇富。然冗杂而无条理,盖是编乃慎在滇时凭记忆所及随手摘录者也,复见及牵引武断之说时或有之。有《函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