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礼疑义

周礼疑义

十九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廷华字仲林,一作中林,号东壁,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官至福建海防同知。是书原为四十四卷,乃吴氏《三礼疑义》之第一部,今缺四至二十八卷。其体例首列经文,次引郑(玄)注贾(公彦)疏及他说,或间下已说,分订义、疑义二例,每多删节移易。前者为所取,间或加案语,后者为所不取,往往掊击甚力。吴氏自序称,“《注疏》大概割裂经文,附会史传。经文史传之不已,又广之以纬书;纬书之不已,又广之以汉法(王)莽制,且又好为武断穿凿之说。其义既紊,其疑益多。”然其说多不足取,如《序官》“乃立冢宰”下,吴氏谓“冢宰、太宰为一”,而其实总领百官者为冢宰,天官之长曰太宰,二者本自有别,不可混一;《内竖》下谓“竖不可以名官”,而《左传·昭公四年》传即以竖为官名,吴说殊误;《训方氏》下,谓郑注“主教道四方之民,与经不符”,然经文明言“正岁则布而训四方”,郑正融会经旨,其说有据,吴说不足取。吴氏又疑《五官·序官》“未必皆礼经之旧”;又疑《士师》邦谍后世为增益;吴氏又谓,《考工记·轮人》“以其围之泐”,围当作径,“五分其毂之长”,长当作径;《辀人》“盖弓象天”以下“疑错简”;《冶氏》“重三垸”,《弓人》“利射深”,“均疑误”,等等。吴氏的这些疑难多不得经旨而妄疑,实不足取。当然,吴氏书中间或亦有足以匡补郑注,或可备一义之说,故孙诒让《周礼正义》间亦节取其说。是书有诒经堂续经解写本。

猜你喜欢

  • 东田漫稿

    六卷。明马中锡(1446-1512)撰。马中锡字天禄,号东田,故城(今河北故城县)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出为云南佥事,改陕西,升大理少卿。正德初召为兵部侍郎,改南京工部。升左

  • 鲁不鲁乞东游记

    法国人、天主教方济各会教士鲁不鲁乞(Guillaume de Rubruquis,约1215-1270,又译卢卜鲁克)的行记。1253年,鲁不鲁乞受法国国王派遣出使蒙古。是年底,他到达蒙哥汗冬季行宫,

  • 易义古象通

    八卷。明魏浚(生卒年不详)撰。魏浚字禹卿,号苍水,松溪(今福建松溪)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除本书外,还著有《方言据》、《西事珥》、《纬谭》、《峡云阁存草》等书。此

  • 毕少保公传

    一卷。明蒋平阶撰。平阶字大鸣,明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诸生。工诗文,辑有《东林始末》。此书为明毕自严(1569-1638)传记。自严字景曾,山东淄川人,万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传中于毕氏行谊及

  • 汉律辑证

    六卷。清杜贵墀撰。杜贵墀,湖南巴陵县人。曾任湖南书院主讲。是书为撰者对《汉律》所作辑证一百多条,卷一自夷三族要斩诸刑至赦,卷二自算赋至皮帑,卷三自主守盗受赇至诬告诋欺,卷四自试学童为史至内臣外交,卷五

  • 西藏图说

    一卷,清松筠纂。松筠(1752——1835),字湘浦,玛拉特氏,蒙古正蓝旗人,考授理藩院笔帖式,后充军机章京,乾隆帝以为能,擢内阁学士、兼副都统,乾隆五十年(1785)为库伦办事大臣,五十九年(179

  • 峨边县志

    四卷,首一卷,清李宗锽等修,李仙根纂。李宗锽,曾知峨边县事。李仙根,荣县人。峨边旧无志,兹编为创始。《峨边县志》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共四卷,分十二门,依次为方域、建置、食货、礼俗、官员、乡员、

  • 二余堂丛书

    十二种,二十四卷。清师范编辑。师范字端人,一字荔扉,云南赵州(今云南下关市东)人,乾隆举人,官至望江知县。其人赋性拙直,文思敏捷,不修边幅,颇具名士风度,有《金华山樵集》。本丛书编于望江县任上,“二余

  • 任子

    一卷。汉任奕撰,其生卒年不详。任奕字安和,后汉句章人。属文章之士,官御中丞。是书遗录于《隋书·经籍志》,而马总《意林》援引其书,称为十卷。吴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云:“山阴朱育对王府君曰;‘近者文

  • 医故

    二卷。清郑文焯(1856-1918)撰。郑文焯字俊臣,又字叔问,号小坡,高密(今属山东)人。光绪年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郑氏不求仕进,曾久客吴中。博学多才,兼通金石、书画,为近代词人。晚年研究医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