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

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

一卷(六艺堂自刻本)。清丁晏(1794-1876)撰。丁晏字俭卿,号拓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经学家,著有《颐志斋丛书》。关于北宋汴学二体石经,据南宋王应麟《玉海》载:“至和二年三月,国子监王洙言,国子监刊立石经,至今一十五年,止刊《孝经》毕,《尚书》《论语》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余经权罢。”由此观之,则仁宗命国子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之事,当在庆历初年(1041年)。《玉海》又载:“嘉祐三年五月,王洙荐大理丞杨南仲,石经有劳,赐出身。六年二月,国子监言,草泽章友直篆石经毕,诏补试将作监主簿。五月以同篆石经殿中丞张次立於堂除。”可见宋二体石经是毕工於嘉祐六年。清儒如顾炎武、万斯同、朱彝尊、杭世骏虽尝论及,但都未见到,说明此石经亡佚已久。丁晏从淮安书肆得见墨拓残破石经一束,为篆书一行,楷书一行,即此汴学石经,亟购以归,粘缀为四大册,纸墨极旧,认为是元以前的拓本,为汴学石经之仅存者,洵足珍贵。丁晏认为,《宋史》及《玉海》所载的仁宗石经无《孟子》,而此本残石有之,足补史籍之缺。唐开成石经及《经典释文》俱无《孟子》,北宋石经以《孟子》列於经,是表彰孟子。按,关于北宋石经中究竟有无《孟子》,似难肯定。考周密《癸辛杂识》云:“汴学即昔时太学旧址,九经石板,堆积如山。”既曰“九经”,则《孟子》自当包括在内,与丁氏此书合。但据桂馥《历代石经略》引李师《圣记》曰:“惟汴梁旧有六经《论语》《孝经》石本,乃近代辟雍之所树者。陵谷变迁,修而复毁,其残缺漫剥者,盖不啻十之五六。今参政公也先帖木儿,一见而病之,慨然以完复为己任,不数月而复还旧观。奈何《孟子》七篇犹阙遗焉。公习读四书,而明於大义者也,亟欲增置,而期会拘迫,有司请为后图”。由此看来,则汴学石经原无《孟子》。所以《宋史》、《玉海》皆未提及。况依《宋史·艺文志》,《孟子》尚在子类。两相考究,似尚难衷一是。

猜你喜欢

  • 里语征实

    三卷。清唐训方撰。辑录湖南常宁一带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方俗语词,凡一千一百三十五条(其中有续篇三十五条),逐条考辨词语来源,训释意义,说明用法。征引颇为博赡。湖南岳麓书社1986年刊印是书点校本,对原书

  • 考古质疑

    六卷。宋叶大庆(生卒年不详)撰。叶大庆字荣甫,以词赋知名当世,曾官建州州学教授。籍贯及其他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主要摘取上自六经诸史、下至宋世名家著述等疑义,分别详加考证,阐述己见。全书考证详明,论述精

  • 魏桓范

    见《世要论》。

  • 甲申纪变录

    一卷。明末清初人钱邦芑(生卒年月未详)辑。钱邦芑字开少,江苏丹徒人。明诸生,隆武时授御史,永历帝立,以原官巡抚四川。钱邦芑力主与大西联合抗清,为马吉祥辈所抑,郁郁不得志。永历入缅,钱邦芑走闽粤为僧,号

  • 毛郑诗异同考

    十二卷。清程晋芳(1718-1784)撰。晋芳初名廷鐄,字鱼门,号蕺园,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后徙江苏江都。乾隆七年(1742)召试,授内阁中书,后为四库馆纂修官、翰林院编修。晋芳少时好学,曾罄其资购

  • 水东日记

    三十八卷。明叶盛(详见《叶文庄奏草》)撰。此书记明代典章制度,及一时遗文逸事。许多材料均可与史传相参证。书中援引的书籍比较庞杂,致使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作者还十分熟悉掌故,所以对朝廷旧典的考究最为详细

  • 周氏玄通记

    见《冥通记》。

  • 韩湘子得道

    见《韩湘子全传》。

  • 却金传

    一卷。明王世懋(1536-1588)撰。王世懋字敬美,号麟洲,太仓(今属江苏)人。文学家。其兄王世贞,明著名文学家、学者。世懋嘉靖进士。父蒙冤昭雪后选南京礼部主事,历陕西,福建提学副使,迁太常少卿。《

  • 周官传

    一卷。汉马融撰,清马国翰辑佚。郑玄师事马融,汉人家法,称述师说不嫌蹈袭,故郑玄《周礼注》不复别白马氏之说。但是郑玄于马氏之说有取者,有不取者。取者,如马注“立其两”:“立卿两人”;“以媺诏王”:“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