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溯源

六书溯源

十二卷。元杨桓撰。杨桓生平著述见《六书统》。此书专收《说文》所无之字或附见于重文之字,为之推原作篆。杨氏想以古文字材料驳正《说文》,但当时古文字材料甚少,不免自凭胸臆,妄生穿凿,多不足取。卷一为会意,仅十一字;次为指事,仅十四字;次为转注,卷二亦为转注。卷三至卷十二皆谐声字,独缺象形字。《四库提要》认为:“其论指事转注,尤为乖异。”“盖字学至元明诸人,多改汉以来所传篆书,使就己见,几乎人人可以造字。戴侗导其流,周伯琦扬其波,犹间有可采,未为太甚。至桓与魏校,而横溢旁决,矫诬尤甚。”故而《四库全书》未收,仅著录于《存目》内。

猜你喜欢

  • 长啸轩诗集

    六卷。清曹煐曾(约1712年前后在世)撰。曹煐曾字祖望,号春浦。上海人。康熙末贡生,曹炳曾弟。本集为《石仓世纂》之第二种,计有诗四卷,后附词一卷、杂著一卷。曹煐曾其一生专属意于词、骈体文。其诗专学晚唐

  • 印典

    八卷。清朱象贤撰。朱象贤号清溪,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它不详。此书采录印玺故实及诸家论说。分十二类,为原始、制度、赉予、流传、故实、综纪、集说、杂录、评论、镌制、器用、诗文。后有康熙六十一年(172

  • 周易通论月令

    二卷。清姚配中撰。作者认为所谓的月令即周易所阐发的阴阳之道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反映。因而在治易之暇,著《月令笺》五卷,以探索其中的关系。后将其精华部分通论条贯而成此书,其基本思想与作者的《周易姚氏学》略同

  • 论语王氏义说

    一卷。魏王肃(195-256)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肃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魏经学家。曾遍注群经,不分今文、古文,对各家经义加以综合,注有《尚书》、《诗》、《三礼》、《左传》、《论语》。

  • 援守井研纪略

    一卷。清董贻清(?-1872年)撰。董贻清,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字叔纯,以军功历任知府,后署理资州直隶州(今四川资中)。著有《偶存集》、《四川绵州志》。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李永和、蓝朝柱

  • 藏山阁存稿

    十九卷。钱澄之(1612-1693)著。钱澄之本名秉镫,字幼光,更字饮光,安徽桐城人。明诸生,弱冠时,以诋阉党闻名,崇祯时以明经荐于京师。入清后,杜门课耕,自号田间老人,有《田间集》。是集凡十九卷,有

  • 聂氏经学丛书

    八种,十七卷。清聂镐敏(生卒年不详)撰。聂镐敏字京圃,衡山(今属湖南省)人,嘉庆年间进士,提督安徽学政,官浙州知府。学术上尊崇程朱之学。是书所收有经学著作五种,如《易理象数合解》二卷,认为象数由理而生

  • 删补孟子约说

    二卷。清孙肇兴撰。是书于《孟子》一字一句,务必得其着落。如首章“曰孟子见,可知非梁王能致之也。曰叟,尊之也;正远之也,不远千里。所谓前王,非王前也。有以利直是下王曰何以利。说话曰:吾便不知有大夫等已教

  • 四民月令

    一卷。崔寔撰。崔寔(?-170年),字子真,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人。东汉桓帝时,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为《政论》,指切时要,屡迁郡守,官至尚书。该书《隋书·经籍志三》著录、《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

  • 吾野诗集

    五卷。明黄克晦撰。黄克晦,字孔昭,号吾野,福建惠安人。生卒年不详。克晦少时善画,《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列之画家传中。其诗有《金陵游稿》、《匡庐集》、《北游草》、《金台诗》、《宛城集》、《五羊草》、《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