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逸经传

仪礼逸经传

二卷。元吴澄(1247-1331)撰。吴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荐擢翰林应奉文学。泰定初开经庭,吴澄为讲官。主修《英宗实录》,诏加资善大夫。广招门徒,从学者达数千人。所居草屋,程钜夫题词“草庐”,故称“草庐先生”,卒谥文正。除著《仪礼逸经传》外,还有《老子注》,并注《春秋》、《礼记》、《尚书纂言》、《易纂言》,并校定《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八阵图》等。《仪礼》有今文十七篇,古文五十六篇。古文《仪礼》有十七篇与古文《仪礼》同,余三十九篇称为《逸礼》。汉郑玄注《仪礼》时,曾引用过。至唐中以后,其书散失。吴澄《仪礼逸经传》,拾取《逸礼》之见于其他书者,以补《仪礼》所遗。其中逸经《投壶礼》、《奔丧礼》,取之《礼记》;《公冠礼》、《诸侯迁庙礼》、《诸侯畔庙礼》,取之《大戴礼记》,并与《小戴礼记》相参定;《中禘礼》、《霤于太庙礼》、《五居明堂礼》,取之郑玄《三礼》注所引逸文。体例仿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编次先后,皆按行礼节次,不尽从其原文,从二戴所引录,皆著出处,引郑玄《三礼》之注不著出处。而逸传,皆取之《大戴礼记》、《小戴礼记》。拾取颇为详尽,然而亦有疏漏。元汪克宽亦有《仪礼补逸》,吴澄《仪礼逸经传》与之相比,则条理更为精密,拓宽了《仪礼》研究范围。李俊明序称吴澄《仪礼逸经传》“继汉唐诸儒与朱熹后,造诣深奥,好礼之士,往往先观疏注旧本,考朱子《仪礼通解》,然后即取此书所释而深研究”。版本有元至正李俊明刊本、精钞本、陆有元刊本、明万历间刊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常刊修补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陶韦合集

    十八卷。明凌濛初(1584?-1644)编。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稚成。乌程(今属浙江湖州市)人。少时不得志,专以刻书著作为事。崇祯四年(1631)以付贡选授上海县丞,后擢徐州判,因剿寇有功,授楚中

  • 白门草

    二卷。明丁肇亨(生卒年不详)撰。肇亨,字茂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丁元复之子。是编前有崇祯三年(1630)国子监司业经筵日讲官陈仁锡及崇祯五年(1632)闽观察使用绍芳所作序文。上卷为五七言律、绝诗

  • 十洲春语

    二卷。题二石生著。考二石生为姚燮自号,则作者为姚燮。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大梅山民、二石生,浙江镇海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清代文学家、戏曲家。《十洲春语》为笔记文,成书

  • 时习新知

    六卷。明郝敬(详见《周易正解》条)撰。此书原名《知言》,郝敬在万历二十年(1592)官永嘉时自为其书作序,后改为《时飞新知》。郝敬并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和崇祯元年(1628)又作自序二篇。此书初

  • 周易讲义

    ①一卷。清王元启撰。元启字宋贤,号惺斋,浙江嘉兴人,乾隆进士,官至将乐县知县,著有《惺斋杂著》十余种。曾避居鹊山寺中,每研易有得则笔记之,积久成帙。其子王尚珏辑之成书,计说经七十余事,并附录平时所作易

  • 万泉县志

    ①八卷。清瞿亮邦纂修。瞿亮邦字敬六,江苏常熟县人,出身例贡,康熙四十四年(1705)任万泉知县,四十七年(1708)升任中书科中书。考万泉县志,始修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符嘉训,续修于顺治十七

  • 埤雅物异记言

    八卷。清董桂新撰。董氏生平见“尔雅古注合存”。《中国训诂学史》云:“其书本《埤雅》所引成说,而有关乎物性者,录为一编。复取本书与他书之足相发明者,旁注其下。此书可谓能得《埤雅》之精,足为读《埤雅》者之

  • 奇游漫记

    四卷。明董传策撰。传策事迹见《奏疏辑略》条。该书是其因弹劾严嵩而贬谪南宁时所作。书名“奇游”取苏轼诗语。苏轼有《谪儋耳渡海诗》,中云“老使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书取此名有借喻之意。书中卷一曰出

  • 读史蒙拾

    一卷。清王士禄编。士禄字子底,号西樵,新城(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员外郎,生卒年不详。所编《读史蒙拾》,取历代史书中新颖语句,立标题而归类编纂。体例与洪迈《史

  • 新修齐东县志

    八卷。清余为霖修,郭国琦等纂。余为霖字惕区,江西金溪人,顺治八年(1651)举人,康熙二十年(1681)任齐东知县。考齐东志,创自明正德十一年知县肖敬谏,再修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知县刘希夔,此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