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于忠肃集

于忠肃集

十三卷。明于谦(1398-1457)撰。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普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加少保。景泰元年(1450),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他以和议难恃,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训练。景泰八年(1457),英宗复位,诬以“谋逆罪”杀之。籍没时家无余资。都督同知陈逵收埋遗体。后由婿朱骥葬于杭州。成化初,追复原官。弘治初,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事迹具载《明史》本传。于谦平生著述甚多,其殁时遗编已多散佚。祸变之余所存,仅千百之什一。世所刊行者,乃后人掇拾而成,故其本往往互有异同。《明史·艺文志》载于谦《奏议》十卷、《文集》二十卷。又嘉靖中河南刊本诗文共八卷,而无疏议。此本前为《奏议》十卷,分北伐、南征、杂行三类,与《明史艺文志》相合。后次以诗一卷、杂文一卷,附录一卷,与《明史·艺文志》迥异。与嘉靖刊本亦不相同。盖又重经编次,而非其旧本。于谦遭逢厄运,独抱孤忠,忧国忘家,计安社稷。其大节炳垂竹帛,本不藉文字以传。然集中所载奏疏,明白洞达,切中事机,较史传首尾完整,尤足观其经世之略。其诗风格遒上,兴象深远。虽未尝于吟咏求工,而品格乃出于一般文士之上。又案王世贞《卿绩记》,李之藻序于谦集,皆称于谦尝再疏请复储。而集中实无此疏。《明史》亦不著其事。惟倪岳神道碑称:“景帝不豫,于谦同廷臣上章乞复皇储。”盖因当时所上乃廷臣公疏,非于谦一人,故集中不载其稿。有嘉靖年间刊本行世。

猜你喜欢

  • 元史续编

    十六卷。明胡粹中撰。粹中名由,以字行。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永乐中为楚王府右长史,博通经史。粹中病明初修《元史》详于世祖以前攻战之事,而略于成宗以下治平之迹,因撰此书。全书为编年体,起自世祖至元十三年

  • 真草干字文帖

    一卷。隋僧智永书,宋薛嗣昌刻。薛嗣昌,生平里贯不详。隋僧智永为王羲之七代孙,家传书学,精于书艺,相传曾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据薛氏之题跋,该帖便是据其中之一传本——“长安崔氏藏本”

  • 吾邱寿王书

    一卷。汉吾邱寿王撰,其生卒年不详。清马国翰辑。吾邱寿王字子赣,赵人。从董仲舒受《春秋》,武帝时拜东都都郎。后征入光禄大夫。丞相公孙宏奏禁民挟弓弩,吾邱寿王以为无益,徒夺民防御之具。宏诎服。及汾阴得宝鼎

  • 启札渊海

    二卷。不著撰者姓名。开始为四六体式,其次为四六名对,再次为四六警对,再为全篇式,再为时令类。还有起居、神祐、申诉、台照、候问、颂德、叙官、自叙诸式。也是一本俗书。

  • 古表选

    十二卷。明张一卿编。张一卿,字次公,自号求知居士,安徽泾县人。生卒不详。本书辑历代表章,上起六朝之末,下逮于元。然六朝不过庾信、卢思道等数篇。元只阿噜台一篇。余皆唐、宋之作。分八门,即:贺、进上、辞让

  • 二须堂集

    二卷。清丁咏淇(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丁咏淇字瞻武,号菉滨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均不详。著有《二须堂集》。此集为丁咏淇自编。所谓“二须”,取诸葛亮“学须静,才须学”语。共二卷。上卷书十

  • 庸行篇

    八卷。清牟允中(生卒年不详)撰。牟允中字叔庸,天津卫(今天津市)人。《庸行篇》是牟允中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是根据《扬州史典》内容而参考补辑,都是采辑先正格言,分门编辑,从达观到警醒,共三十三类,每类十

  • 绣余吟草

    二卷。郑瑶圃(生卒年不详)撰。郑瑶圃,福建闽侯县人,贡生林某之妻。此书共收律赋二十一篇,骈体文三篇,古近体诗一百六十余首,书前有陈秋坪所作序言。刊刻年代不详。

  • 五方便念佛门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五方便念佛门》是四三昧中常行常坐两种三昧所摄。禅观分五门:一是凝禅,二是制心禅,三是体真禅,四是方便随缘禅,五是息二边分别禅之次第。内开念佛

  • 碧琅玕馆诗钞

    四卷。《续诗钞》四卷。清杨光仪(生卒年不详)撰。杨光仪字香吟,号碧琅玕主人,天津市人,道光至光绪年间人。事迹不详,曾教授弟子,讲课之余吟咏不缀,时与人论于诗,他认为:“诗以理性情,虽偶尔唱酬,亦必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