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鞑靼

鞑靼

①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又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坦、塔塔儿等。原为突厥人对其东室韦诸部的称呼。分布于今呼伦贝尔湖及克鲁伦河下游一带。唐代始见于史乘,突厥文《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称之为“三十姓鞑靼”、“九姓鞑靼”。受突厥统治。七世纪末,逐渐兴起,成为突厥的敌手之一。唐玄宗开元三年(715),联合乌护(铁勒)人与突厥作战。并乘铁勒人南徙入唐之机,逐渐西迁,深入至今色楞格河一带。突厥衰亡,回纥汗国兴起后,一度与八姓乌护联合抗击回纥,屡与磨延啜可汗争战,兵败,部分臣服于回纥(后改称回鹘)。唐末五代时,其势力已达今杭爱山地区。阴山鞑靼对中原王朝建有朝贡关系。两宋、辽、金时代,“鞑靼”(或作阻卜,阻䪁)一词狭义仅指塔塔儿部,广义则包括漠北诸部,为北边诸游牧部落之泛称。如蒙古等部称“黑鞑靼”,汪古等部称“白鞑靼”,森林狩猎部落称“生鞑靼”。辽代,鞑靼诸部大多受辽朝统治,遣使朝贡,接受册封,以至为辽保卫边塞或随从征战。女真兴起建立金朝后,又臣属于金,受金朝所置招讨司统辖,接受封号,每岁入贡。金末,一些邻近金境的强部曾与金朝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蒙古兴起时,鞑靼(达达儿或塔塔儿)本部分布于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与阔连海子(今呼伦湖)一带,分为秃秃黑里兀惕、阿勒赤、察罕、奎因、帖烈惕、不鲁恢等6部,共有7万户。同克烈、蒙古等部相结怨,争战不休。13世纪初为蒙古攻灭,成为蒙古民族一部分。宋、元时期,汉人通常不按蒙古的自称而以鞑靼(或达达等)之名称蒙古。俗称相沿,难以改易,以至泰定帝即位诏之汉译文中,也译蒙古地区为“达达国土”,译蒙古人为“达达百姓”。此外,西方通常将蒙古诸部以至中国北方诸民族泛称为鞑靼。 ②明朝对东蒙古的称呼。永乐元年(1403),※鬼力赤在东蒙古称汗,明朝始称其部为鞑靼。该部由大汗直接统治的各部落及拥护大汗的属部组成,游牧于漠南和漠北地区,其首领(大汗)为元室后裔,故被视为蒙古的正统。鬼力赤非元裔,不久被废,归政于元裔。至※达延汗统一蒙古前后,组合为※六万户。明末,被后金各个击破,统一于清。

猜你喜欢

  • 武川厅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西部大青山区。明为蒙古西土默特牧场。清隶山西归绥道。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其北境翁滚置,寄治归化城。1912年改县。产莜麦及马铃薯等,畜产、野生植物资源亦富。

  • 英义可汗

    见“仁美”(315页)。

  • 普尔普

    ?—1790清朝将领。蒙古正黄旗人。姓额尔德肯氏。卫拉特蒙古人。都统巴图济尔噶勒子。原为杜尔伯特部宰桑,后投清,隶蒙古正黄旗。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闲散授蓝翎侍卫,赐乾清门行走。从征准噶尔、霍集

  • 锡霖

    ?—1865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博尔济吉特氏。由贡生捐笔帖式。道光十六年(1836),补兵部笔帖式。历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三十年(1850),迁光禄寺少卿。咸丰三年(1853),以捐助军饷,升

  • 哈马鲁丁

    ※ 朵豁刺惕部※异密。又译怯马鲁丁。※播鲁只之弟。1365年杀死※东察合台汗国※也里牙思火者汗,自称汗,引起“众异密和他对立,国内沦于纷争不已”,河中地区(阿姆、锡尔两河之间地)※帖木儿趁机多次入侵,

  • 五将山

    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东晋太元十年(385)五月,前秦苻坚被西燕慕容冲击败,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出奔至此。又遭后秦将吴忠围袭,被擒送新平(治今陕西彬县)。

  • 兀儿

    黑水靺鞨某部首领名。汉籍中有时以此为部名。后唐同光二年(924),兀儿朝后唐,被庄宗册封为怀化中郎将。长兴元年(930),又遣使朝后唐。次年,其部人至登州(今山东蓬莱县)卖马,此后不见于史。该部约分布

  • 嵬名仁忠

    ?—1148西夏崇宗、仁宗朝大臣。党项羌族。皇族。通蕃汉文字,有才思,甚清廉。历任秘书监、礼部郎中。元德二年(1120)封为濮王。上疏劾奏晋王察哥横征不法,广起宅第,为之罢役。大德元年(1135)由左

  • 正始

    ①北燕惠懿帝高云(慕容云)年号。407—409年,凡3年。 ②北魏世宗宣武帝元恪年号。504—508年,凡5年。

  • 干坝会议

    英侵略军以会谈为名入侵西藏。19世纪英帝为掠夺西藏矿藏、皮革、羊毛等原料,并向西藏市场销售毛织品,借口亚东开埠后,西藏于帕里征收货税,封锁亚东,违背条约,后藏牧民于甲岗分水岭以南放牧,是侵犯哲孟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