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普米族

普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部分亦自称“拍米”,均为“白人”之意。史称“巴苴”。又有“富米”、“”、“”、“流流帕”、“密而伙”、“阿曼加”等他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不少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人口29657人(1990年)。渊源于古氐羌人。其先民原居今甘、青一带,为游牧部落,后沿横断山脉逐渐南徙,过雅砻江、木里河,迁至川、滇边境地区。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及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13世纪后,陆续迁入宁蒗、丽江、维西、兰坪一带定居。耕山种田,饲养牛马。时畜牧业仍占很大比重。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农业逐渐占居主要地位。元明以来,多处于纳西族封建土司统治之下。为反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曾多次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1936年永宁地区的普米族和纳西族、彝族人民联合起义,攻破总管衙门,迫使土司、总管逃窜。1938年,又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再度起义,提出“打倒土豪劣绅”的革命口号。建国前,除宁蒗永宁等地尚处于封建领主制外,其余均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操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宁蒗、木里一带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多用于宗教经卷。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亦有信喇嘛教、本教、东巴教及道教者。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旧时永胜数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较多,永宁等地还保留有母系家庭的残余。行土葬和火葬。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大过年、转经堂等。能歌善舞,遇节日必进行对歌。

猜你喜欢

  • 阿佩

    唐代罗甸王。系汉牂牁“黑卢鹿”默部第四十七世首领,称“鬼主”。开成元年(836)内附。会昌(841—846)中,封袭罗甸王,世有罗甸(今贵州省南部罗甸县地区),为贵州彝族先民之一支。

  • 仰吉八里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在察合台后王笃来帖木儿管辖下。意为“新城”。清《西域水道记》等作阳巴勒噶逊。“巴勒噶逊”为准噶尔语,即“八里”,“城”之意。遗址在今新疆玛纳斯县西,玛纳斯河东里许处

  • 帕木竹巴万户

    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简称帕万户、帕竹万户,《元史》作伯木古鲁万户。世祖至元二年(1265),国师(后升号帝师)八思巴与其弟白兰王恰那多吉返萨迦(今西藏萨迦县),总制院派遣官员阿衮、弥林前往协助在乌

  • 仁德皇后

    见“萧菩萨哥”(2022页)。

  • 张应禄

    清末将领。字丽生。四川巴县(今属重庆市)人。回族。咸丰(1851—1861)间,从成都回族将领虎嵩林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转战湖北、安徽、江西诸省,累官至总兵。署浙江杭州协副将。咸丰十年(1860),统

  • 王曼庆

    即“王万庆”(205页)。

  • 洞崽苗

    苗族的一支。自称※蒙。分布在贵州古州(今榕江)等地。属※黑苗。男子喜在头上插羽毛,女插长针于髻上。妇女衣短,镶锦边。以十一月朔为大节。耕不用牛,以人力为之。居大寨者称※“爷头苗”,居小寨者称“洞崽苗”

  • 哈萨克台吉

    参见“台吉”(648页)。

  • 孙继鲁

    1498—1547明朝大臣、诗人。字道甫,号松山。回族。先世大食(今阿拉伯)人。占籍江南钱塘(今杭州市),为“江南世族”。明初,随平西侯沐英入云南,遂定居云南右卫(今属昆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

  • 藕丝淀

    见“广平淀”(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