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太和五铢钱

太和五铢钱

拓跋鲜卑所建北魏铜币名。五铢钱重五铢(汉时二十四铢合一两,十六两合一斤),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东汉、蜀汉、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皆有铸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武德四年(621)废止,但旧五铢钱继续在民间流通。北魏至高祖孝文帝元宏以前,未铸钱,交易大都用绢帛、谷物作为货币。直至迁都洛阳后,于太和十九年(495),始铸造“太和五铢”青铜币,下诏颁行于京城及诸州,并规定内外百官俸禄,皆准绢给钱,一疋绢折钱二百。同时,允许民间铸钱,只要用精炼之铜,而不杂和铅铁即可。至世宗宣武帝元恪永平三年(510),又铸五铢钱。但至肃宗孝明帝元诩熙平(516—518)初年,两次所造五铢钱并未通行全境,所谓“专贸于京邑,不行于天下”。货币数额少,应用范围窄,当时河北诸州“专以单丝之缣,疏缕之布,狭幅促度,不中常式,裂匹为尺,以济有无,至今徒成杼轴之劳,不免饥寒之苦”,故尚书令王澄一再建议,准许太和五铢、永平五铢与古钱一并通用,唯禁用鸡眼、镮凿等劣币。“而河北诸州,旧少钱货,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故自太和至熙平下诏用钱20年间,北魏境内仍钱币和谷帛并用。

猜你喜欢

  • 七屯城

    见“伊循城”(806页)。

  • 李霸

    ?—336成汉宗室、大臣。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巴人。成汉君主※李雄庶子。玉衡二十四年(334)十月,弟李期即帝位后,受封中领军、镇南大将军。玉恒二年(336),不病而死,时人皆云为期鸠杀。

  • 抹撚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抹颜。来源于部名,即五国部之一没撚部(即盆奴里部)。居今黑龙江依兰县附近地区。金朝建立后,很多迁出故地,居临潢路(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县)等

  • 祅教

    古代波斯宗教。又称火祅教、拜火教、琐罗阿斯德教、玛兹达教。公元前6世纪左右波斯人琐罗阿斯德创立。后流行于波斯各地,公元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定为国教。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该教

  • 敖包树

    萨满教神祗之一。敖包,蒙古语,意为木、石、土堆,认为是神灵所在和享祭之地。鄂温克族也有祭敖包的习俗,今内蒙古阿荣旗的鄂温克人旧时供祭的是一棵大树。凡被认为有神的树,挂上红布条,即成敖包树。每逢干旱年,

  • 万俟仵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军将领。又作万俟行丑。族属匈奴。参加万俟丑奴领导的高平镇(今宁夏固原)起义,任仆射。孝庄帝永安三年(530)三月,受命与大行台尉迟菩萨率兵攻魏军,自武功(今陕西武功县)南渡渭水,拔栅

  • 宋、元、明、清时期壮、布依等族地区土司基层政权机构。宋征服广西西北部今红水河沿岸后,委派岑氏土官统治其地,称泗城州,后曾升为军民府。岑氏按“人十为家,家十为亭”,在州之下设甲、亭基层机构。相传泗城州军

  • 沙扎沃巴

    见“沙扎”(1124页)。

  • 克普恰克

    即“奇卜察克部”(1352页)。

  • 辽穆宗

    见“耶律璟”(13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