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官名。武官统称。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国设中尉,掌京师警卫。各国又设国尉、都尉等,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县、郡所设掌一县或一郡之兵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太尉等,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各郡有都尉、县有县尉。汉朝沿置。魏晋南朝亦置,员数、品秩有不同; 京师及部分重要地区或置部尉、经途尉、左右尉。隋朝为郡县属官,位丞下正上。上郡从八品,中郡正九品上,下郡正九品; 上县从九品上,中县从九品。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曰正。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复曰尉,京县六人,从八品下; 畿县二人,正九品下; 上县二人,从九品上; 中下县、下县各一人,从九品下。又,隋太子典书坊内厩置二人,掌内车舆之事; 武散官有八尉,自正六品至从九品。隋唐诸牧监统领各牧或马牛之群亦置一至二人。宋朝为县尉简称。金亲王府属官亦置,掌警卫侍从,秩从四品。


1、官名。春秋时有军尉、舆尉,皆为高级军官,掌兵事。也简称尉。《左传·襄公十九年》:“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又《闵公二年》:“羊舌大夫为尉。”注:“尉,军尉。”秦汉有太尉,掌兵事;廷尉,掌刑狱。县尉,掌察奸捕盗。又有都尉、卫尉、校尉、骑尉,皆武职;还有中尉等。都简称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廷尉,秦官,掌刑辟。”“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上林有八丞十二尉。”秦汉之尉官,后世多相沿。

2、清代驻防旗营有城守尉、防守尉。民国初等军官有上尉、中尉、少尉。详见各条。

猜你喜欢

  • 南曹检勘

    唐铨选之制,由南曹检勘选人出身、课绩以及是否合当年选格等。《旧唐书·职官志》说:“每年选人有解状、簿书、资历、考课,必由之以核其实。”参见“南曹”。

  • 甲本

    见“甲琫”。

  • 精夫

    即渠帅,少数民族的首领。《后汉书·南蛮传》:“各渠帅曰精夫……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 官告(诰)

    授官的文凭,即告身。《旧唐书·宪宗纪下》:“启初拜桂管,启吏赂吏部主者,私得官告以授启。”唐杜荀鹤《贺顾云侍御府主与子弟奏官》:“《孝经》始向堂前徹,官诰当从幕下迎。”

  • 户部都拘辖司

    官署名。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置,掌点检寺监场务帐籍,后废。徽宗政和二年 (1112)复置户部催辖司领其职。

  • 步军统领衙门监

    监狱名。清置,专司监禁京师地区满人和八旗军人罪犯。由步军统领衙门司务厅管理,监狱分设在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一所,依次监禁镶白旗人、镶红旗人、正蓝旗人、镶蓝旗人、镶黄旗

  • 流官

    明清时由政府任命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官员之统称。相对于土官而言。因属政府派设,有任期,可调动,不同于世袭的土官,故名。即政府任命之官,因随时可以调往他处,故称流官(流动之官),它是与地方土官相对而言

  • 提举市舶使

    见“市舶使”。

  • 庶姓公府

    官署名。南朝梁、陈指非宗室者担任的三公之官府。其僚属班品低于皇弟皇子公府僚属,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谘议参军、掾属,中直兵、中录事、中记室参军、录事、记室、中兵参军,主簿,诸曹参军,行参军、长兼参军

  • 南部都尉

    官名。三国魏末置,为匈奴南部长官,由南部帅改名。一说西晋武帝太康(280—289)中改置。统三千余落,居蒲子县。见《晋书·北狄传》、《刘元海载记》。参见“五部都尉”。1、官名,汉朝每郡都置都尉,有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