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夫

大夫

①官名。(1) 有固定职司的官署长官。殷、周官制,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指低于卿高于士的官僚阶层,有乡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县大夫、都邑大夫、公族大夫等。秦、汉以来,或置御史大夫。北魏初置八部大夫,相当于尚书八座。旋分尚书及诸外署为三百六十曹,以大夫为长官,分曹治事。后又置六谒官,准右六卿,属官有大夫。西魏、北周仿《周礼》置六官府,下属诸司长官皆名大夫,有上、中、下三等。唐高宗时,亦曾改尚书省六部诸司郎中、殿中省诸局奉御,太子家令、率更、仆三寺长官为大夫,又改御史中丞为司宪大夫。(2)掌谏议、顾问之官。秦、汉宫廷中置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等,皆无员。侍奉皇帝左右,备谘询应对,谏诤议政,为皇帝的高级顾问,常参预制定重要制度法令。亦常奉诏出使,如派往周边各族通好,向诸侯王和大臣颁赏、吊丧,赴郡国巡行风俗、赈灾宣慰等。地位尊崇,多由贵戚大臣、名儒或有军功者充任。西汉中后期,权臣多冠以光禄大夫之衔。东汉以来,渐成闲散官职,通常用来安置免职和不能任事、年老多病的官员,如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唯谏议大夫北朝、唐、宋置为谏官,金又置为谏院长官。(3) 唐、宋以来,设阶官(亦称“散官”、“寄禄官”)以表示官员等级。其高级文职阶官号大夫。北宋后期高级武职及医官阶官亦号大夫。②爵名。(1) 周朝官爵分公、卿、大夫、士四等,大夫又有上、中、下三等。(2) 战国秦至汉朝,实行二十等爵制,大夫居第五级。此外又有官大夫(六级)、公大夫(七级)、五大夫(九级)等名。


大夫既是官名,又是爵名,还是官职等级名和官俸级名。

1、官名。商周两朝有大夫、乡大夫、遂大夫、墓大夫、朝大夫、冢大夫、县大夫、都邑大夫等;秦汉两朝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中散大夫、光禄大夫、门大夫、谏大夫等,王国也有大夫;这些大夫,或为职事官,或为散官,官俸自六百石至二千石。《后汉书·孝桓帝纪》:“命列侯、将、大夫、御史、谒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议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陈得失。”注:“大夫谓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王国的大夫属郎中令,俸禄比六百石,没有固定人数,掌奉王命到京都,奉璧贺正月,及出使各王国。原先持节,后来省去。(见《后汉书·百官志》)。唐朝为六部诸司郎中和九寺少卿的别称。唐高宗李治龙朔年间,改六部诸司郎中为大夫;诸寺九卿为正卿,而少卿均称大夫。见《新唐书·百官志》。

2、爵名。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承秦制,爵分二十级,第五级为大夫,第六级为官大夫,第七级为公大夫。(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汉旧仪》说:“大夫,五爵,赐五级为大夫;大夫主一车,属三十六人。”

3、官职等级名。夏、商、周三朝,官级分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级。汉朝最高的官称公,公下是卿。王莽设九卿,“每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诸职。”(见《汉书·王莽传》)。宋朝医官分大夫(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良医郎、医效、祗候。见《容斋三笔·医职冗滥》。

4、官俸等级名。王莽更名官俸,“千石曰下大夫,比二千石曰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见《汉书·王莽传》。

猜你喜欢

  • 左右武侍率

    东宫武官名。隋炀帝改左右宗卫率为左右武侍率,唐初复旧。

  • 御史中执法

    官名。西汉初年置之。汉初诏令即由御史大夫下相国,相国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或以为即御史中丞。官名,汉朝御史中丞的别称。《通典·职官六·中丞》:“初,汉御史大夫有两丞,一曰御史丞,一曰中丞。亦谓中

  • 侍左侍郎

    官名。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 始置,命他官兼摄,掌侍郎左选之事。官名。宋置,见“吏部侍郎”。

  • 候史

    官名,汉置,为候长之副,佐候长主亭燧等事,掌侦察候望报告敌情。参看“候长”条。

  • 河南府知府

    见“河南府”。

  • 辩铜丞

    官名。西汉置,属水衡都尉,为辩铜令副贰,主辩别铜材以铸钱。东汉省。

  • 南主客曹

    官署名。东汉光武帝分客曹置,与北主客曹分掌护驾及接待周边民族使节宾客事务,设尚书、郎,隶尚书台。三国魏置为郎曹,以郎为长官,隶客曹尚书。西晋沿置,东晋省。北魏复置,设郎。北齐省并主客曹。参见“主客曹”

  • 中央政治委员会土地委员会

    中央政治委员会所设专门委员会之一。见“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

  • 司城

    官名。① 春秋时宋国避武公讳改“司空”置,六卿之一。掌治城廓,执国政。《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伯氏司里。火所未至,彻小屋,涂大屋,陈畚挶,具绠缶,备水器,量轻重,蓄水潦,积土涂

  • 看详赏功房

    官名。南宋置,为枢密院承旨司属官。孝宗初年,以尚书左右司郎官兼领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