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司农

大司农

①官名。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大农令置。简称大农。秩中二千石,列位九卿。掌管全国租赋收入和国家财政开支,凡百官俸禄、军费、各级政府机构经费等由其支付,管理各地仓储、水利,官府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经营,调运货物,管制物价等。有丞二员,部丞若干员。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边郡的农都尉等屯田官员,亦皆属之。新莽先后改名羲和、纳言。东汉复故,机构减省,置丞、部丞各一员,属官有太仓、平准、导官三令丞,余皆罢省。地方都水、盐铁等官划归郡县主管。原属少府管理的帝室财政开支则并归大司农。三国沿置。魏三品,当时在诸郡县置有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等屯田官,亦皆属之。西晋领太仓、籍田、导官三令,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三品。东晋南北朝国家财政归尚书省主管,大司农或置或省,所掌惟仓储园苑及供膳之庶务。晋哀帝时曾省并都水台,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复置。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省,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复置,三品。丞一员。领太仓、导官、籍田令丞。梁改名“司农卿”。北魏仍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二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三品。北齐改名“司农卿”。金朝复置,掌管农政,兼监察各地官吏,为司农司长官,正二品。属官有司农卿三员,司农少卿三员。又领各路行司农司。元朝仁宗皇庆二年(1313)置四员,为大司农司长官,管理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事,从一品。属官有卿二员,少卿二员,丞二员。② “户部尚书”别称。


1、官名。在秦朝和西汉初称治粟都尉,掌钱谷货币。汉景帝后元年改称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又改称大司农。王莽时又改称羲和,后来又改称纳言。有两丞,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另外,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及騪粟都尉,也属大司农。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书·王莽传》。

2、在东汉,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及边郡诸官的钱粮调度等。大司农的长官称卿,一人,俸禄中二千石;丞一人,俸禄比千石;部丞一人,俸禄六百石。属官有太仓令丞各一人,平准令丞各一人,导官令丞各一人。原先属大司农的郡国盐官、铁官等,在东汉改属郡县。原属大司农的雒阳市长、荥阳敖仓官等,在东汉改属河南尹,并省去均输等官(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光武帝纪》:“以太仆赵憙为太尉,以大司农冯勤为司徒。”《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秋七月癸巳,以大司农邓彪为太尉。”三国曹魏改称司农;南朝梁改称司农卿,又称春卿;北齐称司农寺卿,掌农功仓库。隋唐沿置;唐曾改称司农、司稼,掌仓储。明设司农司。清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猜你喜欢

  • 驿官

    驿传官吏的泛称。古称候吏,汉朝唐朝称驿吏、驿官,掌邮驿传舍。《新唐书·李元谅传》:“师方出关,泚使刘忠孝召还,至华阴,华阴尉李夷简说驿官捕之,追及关,元谅斩。”

  • 左日逐

    官名。匈奴置。由四贵姓中地位最高的呼延氏(一译作呼衍氏)充任,与右日逐世为辅相。汉时匈奴王号名,位在国君单于下百官上,不统百官,掌一部之众。《后汉书·孝安帝纪》:“南匈奴左日逐王叛,使匈奴中郎将马翼讨

  • 总摄

    官名。元朝管理佛教事务之僧官,即总摄司之长官。详见“总摄司”。僧官名。元代路以上主管佛教事务的衙门有总摄司,以总摄为主官。

  • 部郡掾史

    州吏名。北齐司州置,地位在部郡从事之下,职掌则同。参见“部郡从事”。

  • 丰德库使

    官名。唐末所置内诸司使之一,主丰德库务。五代后梁沿置。官名。唐置,《唐会要》卷七十九所引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四月敕中有丰德库使之名,可能丰德库为内廷库藏之一,设使以管理之。五代后梁沿置,见《五代会

  • 后宫都掌治职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职准尚书左、右丞,位比尚书,员二人,四品。

  • 大考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即通过考试对翰、詹官员进行考核以定升降之方法。始于乾隆二年(1737)。凡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至编修、检讨,詹事府少詹事以下至中允、赞善,每十年左右由皇帝特旨考试,并由皇帝亲自出题,

  • 公府左户曹

    公府诸曹之一。东汉太尉府置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事。北魏北齐三师、二大、三公府置左户曹,设兼左户行参军以主之。

  • 考功承务郎

    官名。隋文帝置考功员外郎,为考功侍郎的副职。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废员外郎,增郎的员额为二人,后又减为一员,另置承务郎一人,掌同员外郎。唐武德初沿置,三年(公元620年)改为“考功员外郎”,见该条。

  • 单于后辅

    官名。十六国北燕置,为大单于四辅之一,佐大单于掌境内少数民族事务。见《晋书·冯跋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