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农务司

农务司

官署名。清末农工商部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商部平均司设。掌农田、屯垦、树艺、蚕桑、山利、海界,并各省河湖江海堤防工程,以及河道、海港、各处沟洫岁修款项核销事宜。置郎中三人、员外郎四人、主事四人,综理各务。


官署名。(1) 清末置,属农工商部。掌管农田、屯垦、树艺、蚕桑、纺织、森林、水产、山利、海界、畜牧及各省水利工程、船政,各处沟渠岁修款项核销事宜;兼管高等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设郎中三人,员外郎四人,主事四人。司内组织设蕃殖、宣防、劭农、劝稼四科,分掌本司事务。(2)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北洋政府设置,属农林部。其所掌为:一、农业改良;二、蚕丝业;三、水利和耕地整理;四、茶、棉、糖、豆各业;五、天灾、虫害的预防善后;六、农会和农业团体;七、气象;八、其他关于农业的一切事项。以司长为主官,下设佥事、主事,分理司事。次年本司撤销。(3) 国民党政府成立之初,在农矿部亦置农务司。依照国民政府公布的《农矿部组织法》规定,职掌如下:一、农业、渔业、森林之保护、监督及发展事项;二、农产、水产、蚕丝、畜牧事项;三、农业、渔业、水产、水利各团体的组织指导事项;四、农民教育事项;五、农业银行及合作社筹设事项;六、农村生活改良事项;七、农民与佃主间纠纷的调解及仲裁事项;八、水利的调查测绘及水源水道的保护修濬事项; 九、水灾的防御及救济事项。以司长为主官,下设科长、科员,分理司事。

猜你喜欢

  • 王国大农

    官名。西汉始置,本为司农。景帝时改称大农,见《宋书·百官志下》。三国魏称为王国大司农,秩第七品。晋代复改称大农,为王国三卿之一。南朝宋齐梁陈与北魏、北齐之制与晋同。隋唐亲王国官亦有大农。唐制“秩从八品

  • 宣忠扈卫亲军都万户府

    元朝侍卫亲军机构。设于文宗至顺元年(1330)五月,掌斡罗思(俄罗思)军士万人。二年四月,改为亲军都指挥使司。

  • 走亚

    官名。西周置。武职。职掌不详。武官名。商代有亚,常奉王命出征或射猎。西周时有走亚,《询��》有“成周走亚”(载《文物》1960年第2期),是受周人控制的殷遗民,所掌则不详。

  • 敷文阁待制

    官名。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置,为从四品贴职。参见“贴职”。官名,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置,位次于学士、直学士,掌更直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敷文阁学士”条。

  • 太子左监门副率

    官名。隋朝始置,为太子左监门率副贰,员二人,正五品上。唐朝复置,为太子左监门率府次官,员二人,从四品上。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左崇掖卫副率,咸亨元年(670) 复旧;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又改

  • 山郎

    郎官别称。《汉书·杨敞传附杨恽》:“郎官故事,令郎出钱市财用,给文书,乃得出,名曰‘山郎’。”后因豪富郎日出游戏,贿赂公行,宣帝时杨恽为中郎将,罢之。指掌护卫而不值班的郎官。汉朝光禄勋属下掌护卫的郎官

  • 典属国都尉

    官名,汉置,也称属国都尉,掌蛮夷降者,俸比二千石,有丞一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

  • 清册

    文书名。① 即“青册”。② 明细之账册。如清朝各州县所管之仓库皆造四柱清册,记录旧管、新收、现存、开支等项目,以便查核。

  • 武库郎中

    官名。明代兵部设武库清吏司,置郎中一人,正五品,“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之事。”其佐官有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员外郎佐郎中掌本司事务,主事监督武学,考查学官等。见《明史·职官一

  • 秘书少监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置,员一人,为秘书省次官,从四品。佐秘书监掌图书典籍。旋改称秘书少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旧,武德七年罢。太宗贞观四年(630)复置,从四品上,高宗龙朔二年(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