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陕西

陕西

①古地区名。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 为界,陕陌以东归周公治理,以西归召公治理。后人一般认为陕指陕陌而言,因称陕陌以西地区为陕西。

②唐方镇名。上元元年 (760) 改陕虢华节度置,治所在陕州 (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辖境相当今河南三门峡、陕县、灵宝、卢氏及山西平陆、芮城等县市地。大历十四年 (779) 废。建中二年(781) 复置。兴元元年 (784) 废。

③巡抚名。明宣德初命尚书、侍郎巡抚陕西。景泰三年 (1452) 改都御使巡抚,遂为定制。驻西安府(治今陕西西安市),防秋驻固原 (今宁夏固原县)。成化二年 (1466) 加提督军务,二十二年 (1486) 改赞理军务。辖西安、凤翔、汉中三府及平凉府之泾州、庆阳府之宁州,河南阌乡、灵宝二县,山西蒲州,潼关卫及陕西都司之西安左卫等卫、所。清辖陕西全省。


(1)地区名。(1)指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旧陕县)以西地区。见“陕东”。(2)后世称西部地区为陕西。如南朝宋以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为都,因称其西的荆州(今属湖北)地区为陕西。《宋书·蔡兴宗传》:兴宗为南郡太守,行荆州事。其甥曰:“舅今出居陕西,为八州行事。”(2)唐方镇名。见“陕虢”。(3)明行都司名。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驻甘州左卫(今甘肃张掖市)。领甘州五卫及肃州、山丹、永昌、凉州、镇番、庄浪、西宁和镇夷、古浪、高台等实土卫所,辖区约相当今甘肃省嘉峪关、青海省青海湖以东、黄河以北及永登、古浪、民勤诸县以西地区。清废。


猜你喜欢

  • 资阳郡

    ①北周置,属资州。治所在资阳县 (今四川资阳市)。辖境相当今四川资阳市地。隋开皇三年(583) 废。②隋大业三年 (607) 改资州置,治所在盘石县(今四川资中县北三里)。辖境相当今北起资阳市,南至内

  • 阿耨达大水

    即今新疆东南车尔臣河。《水经·河水注》:“南河又东径且末国北,又东,右会阿耨达大水。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兰海者也。”

  • 大峪岭

    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大峪村。《方舆纪要》卷42壶关县:“大峪岭在县西南三十里,有铁矿。”

  • 荆紫关

    一名荆子关。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八十八里荆紫关镇。清王定安 《求阙斋弟子记》 卷12: 同治五年 (1866) 七月,上谕: “张、牛等股有向淅川、内乡之意,而荆紫关、潼关为入陕通衢。”又称荆子关、荆子

  • 中兴场

    ①即今四川双流县东南华阳镇。清嘉庆《华阳县志》卷6:中兴场在“治东南三十五里”。1951年华阳县曾徙治于此。②即今四川璧山县南中兴乡。清同治《璧山县志》卷1:中兴场在“县南四十里”。

  • 山州

    ①唐武德五年(622)置,治所在冈山县(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县南境)。贞观元年(627)废。②唐贞观中置,治所在龙池县(今广西博白县西南龙潭镇)。天宝元年(742)改为龙池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山州

  • 太平集

    ①即今山东临沂市东北太平乡。民国《临沂县志》舆图:县东北有太平(村)。②即今山东巨野县西太平乡。当赵王河南岸。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 《舆图志》:巨野县西南有太平集。集镇名。在江苏省沭阳县东南部。沂涛

  • 西江州

    南朝梁太平二年(557)置,治所在湓口城(今江西九江市)。陈天嘉初并入江州。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析江州置,治寻阳郡(今江西九江市)。陈天嘉初并入江州。

  • 广利墟

    即今广东肇庆市东北五十里广利镇。明万历《广东通志》卷46:高要县有广利墟。

  • 海州卫

    明洪武九年 (1376) 置,属辽东都司。治所在今辽宁海城市。清顺治十年 (1653) 改为海城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治海州故城(今辽宁海城市)。属辽东都司。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