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

在今浙江鄞县东二十里宝幢镇阿育王山下。相传西晋太康二年(281)僧人慧达首建舍利塔藏释迦牟尼遗骨。东晋义熙元年(405)建寺。《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塔,“按寺碑云:东晋义熙初,以塔之出现,肇创兹寺。至梁武帝赐名阿育王(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广利禅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又改名育王禅寺。《清一统志·宁波府二》:阿育王寺“在鄞县东阿育王山中。……有阿育王所造真身舍利塔。又有宸奎阁,藏宋仁宗御书。苏轼撰碑记”。今寺为清以后陆续重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等。舍利殿中有石舍利塔,殿后壁嵌唐石雕护法神,殿前月台两侧有历代碑刻。为我国著名佛教禅宗寺院。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居此寺。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宝幢镇。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时僧人刘萨诃(开山祖慧达)在此地下得一舍利塔,传为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内藏佛祖释迦牟尼遗骨。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敕建塔、亭和禅室。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始建寺院,梁普通三年(522年)赐名阿育王寺。其后寺名虽有更改,但俗称一直沿用阿育王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几经兴衰,现存建筑为清以后陆续重建。占地8万平方米。依山而筑,中轴线上有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等。舍利殿中设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镶嵌的木塔,传为刘萨诃当年持来之塔。殿前月台两侧置历代碑刻多种。寺西侧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建砖塔,高36米,六面七层,内可通达顶层。


猜你喜欢

  • 阳胡城

    亦名阳壶。即春秋晋瓠丘。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镇南五里东滩村。《魏书·裴庆孙传》:正光末,汾州胡反,庆孙率兵“深入二百余里,至阳胡城。朝廷以此地被山带河,襟要之所,肃宗末,遂立邵郡”。又称阳壶城。在今

  • 琉璃厂

    在今北京宣武区和平门外。辽名海王村,金称海王庄。元、明设琉璃窑厂,以专供宫殿、庙宇琉璃瓦件而闻名,改称琉璃厂。清初古董、书商在此经营,乾隆年间因修四库全书,学者文人群集于京城,琉璃厂古籍碑帖、字画、金

  • 高兴郡

    ①三国吴置,属交州。治所在广化县 (今广东阳西县东北)。西晋属广州。辖境相当今广东茂名、电白、阳西三市县及阳东县部分地。西晋太康中废。②南齐置,属越州。治所在高兴县 (今广东化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化

  • 三江

    ①《尚书·禹贡》 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职方》 扬州: “其川三江。”汉以后各家解释不一:(1)《汉书·地理志》 以今江苏太湖尾闾吴淞江为南江,安徽芜湖市至江苏宜兴市间长江通太湖的青弋

  • 赵化原镇

    北宋置,属江阳县。即今四川富顺县东南七十里赵化镇。

  • 敖来密屯

    即今黑龙江省绥滨县。民国 《黑龙江志稿》 卷2: 绥滨县 “地当松花江北岸,旧名敖来密”。后因县名改绥滨镇。

  • 赤安县

    1934年改保安县置,治所即今陕西志丹县。1936年改名志丹县。旧县名。陕甘苏区设。1934年由陕西省保安县改名。1936年为纪念刘志丹烈士,改名志丹县。

  • 汾丘城

    即汾。在今河南襄城县东北三十里颍水南岸汾陈村。《水经·颍水注》:“颍水又东南径柏祠曲东,历罡丘城南,故汾丘城也。”《续汉书·郡国志》:颍川郡襄城县“有汾丘”。

  • 锡伯渠

    在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北境。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4: “嘉庆初,有 (锡伯部) 人图默特创议于察布察尔山口引 (伊犁河) 水自崖上凿渠,亦东西长二百余里,功费繁巨,部人嗟怨。图默特卒排众议,

  • 华南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地区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东江抗日根据地和琼崖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 日军侵占广州后,原在东江一带的红军游击队和当地人民组成抗日游击队(后称东江纵队),开展游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