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採) 莲泾
在今江苏苏州市城内东南隅。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卷18: 采莲泾 “在城内东南隅,运河之阳也。今可通舟,两岸皆民居,亦有空旷为蔬圃,此种莲旧迹也。上有采莲泾桥”。
在今江苏苏州市城内东南隅。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卷18: 采莲泾 “在城内东南隅,运河之阳也。今可通舟,两岸皆民居,亦有空旷为蔬圃,此种莲旧迹也。上有采莲泾桥”。
即今河南息县东北五十里白土店乡。清郑元善《宦豫纪事》:“《擒徐升记》云,汝宁府守、汝阳县令、罗山县令皆率众至白土店。”
北魏置,为金城郡治。治所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北池河东岸。后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陕西省石泉县东南、池河东岸池河镇。为金城郡治。隋开皇初废。
东汉建安六年(201)置,治所在涪陵县(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彭水、酉阳、黔江、石柱、武隆等县及长江以东以南地。二十一年(216)刘备改为涪陵郡。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刘璋分巴
在今福建泰宁县西南。《新定九域志》 卷9邵武军有 “鸣铙山”,并引 《图经》 云: “越王无诸尝畋猎于此,鸣铙载旗,因以名焉。” 《方舆纪要》 卷98泰宁县: 金铙山在 “县西七十里。亦名大历山,一名
或作卫藏四如。西藏吐蕃王朝(约629—842)全境建置名。吐蕃建政后,先后兼并境内十余小邦,于其故地统一设置了称为“如”的军政区域四个,即:乌如(中央翼,约当今拉萨市辖各县),要如(左翼,即云如,约当
西魏大统十年(544)置,属宜阳郡。治所在黄栌城(今河南洛宁县东北)。废帝二年(553)改为熊耳县。古县名。西魏置,治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属同轨郡。废帝二年(553年)改为熊耳县。
在今辽宁兴城市西南蛇山。《明史·地理志》 广宁前屯卫: “东北有六州河,下流至蛇山务入海。”
又名看经楼。五代吴越王钱镠建,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外西湖边。北宋苏轼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诗。即“看经楼”。
在今广东揭阳县东南。清顺治十年(1653) 移北寨巡司于此。
今名东汶河。出今山东蒙阴县西五女山,北流折东流至沂南县界入大沂河。《水经·沂水注》:“桑泉水北出五女山,……又东南径蒙阴县故城北……东南入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