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关
亦作邛郲关。隋大业十年(614)置,属严道县。在今四川荥经西南五十五里大相岭上大关。唐置邛崃守捉于此。《资治通鉴》:唐乾符元年(874),“南诏乘胜陷黎州,入邛崃关,攻雅州”。即此。
在今四川省荥经县凰仪西南。隋大业十年(614年)置。以邛崃坂得名。据山险,当川滇大路。唐天宝六年(747年)、太和六年(832年)、咸通十二年,相继修治。乾符元年(874年)西川节度使高骈收邛崃关破南诏,即此。
亦作邛郲关。隋大业十年(614)置,属严道县。在今四川荥经西南五十五里大相岭上大关。唐置邛崃守捉于此。《资治通鉴》:唐乾符元年(874),“南诏乘胜陷黎州,入邛崃关,攻雅州”。即此。
在今四川省荥经县凰仪西南。隋大业十年(614年)置。以邛崃坂得名。据山险,当川滇大路。唐天宝六年(747年)、太和六年(832年)、咸通十二年,相继修治。乾符元年(874年)西川节度使高骈收邛崃关破南诏,即此。
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东北董家林、黄土坡一带。1962—1974年在董家林附近发现商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居住址及墓葬区,出土众多的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及陶器、玉石器、漆器、货贝等,青铜器上有 “匽侯”
①北宋置,属松滋县。即今湖北枝城市东南枝城镇。②北宋置,属小溪县。在今四川遂宁县东北十里。《方舆胜览》卷63遂宁府:伞子山“在小溪县白水镇……环山之民,素以植蔗凝霜为业”。《清一统志·潼川府二》: 白
在今广东廉江市西北。《寰宇记》 卷167吴川县: 招义山 “在废 (幹水) 县西北二里。《图经》云: 昔有潭氏招义于此山聚会以讨儋耳,因此为名”。《方舆纪要》 卷104石城县: 招义山,“ 《志》 云
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新野县东南四十里九女城。成帝永始元年 (前16) 封王莽为新都侯。东汉废。今新都城遗址尚存。西汉永始元年(前16年)分新野县都乡置,治今河南省新野县东。东汉废。
即垂惠聚。在今安徽蒙城县西北二十里。《水经·阴沟水注》:濄水“又东南屈,径郎山南,山东有垂德聚,世谓之礼城”。
先秦时理想中的一种行政区划。据《周礼·夏官·大司马》 载:“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以王畿为中心, 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属相州。治所在广宗县(今河北威县东南二十里古城)。辖境相当今威县地。寻废。孝昌中复置。北齐天保七年(556)废。北周建德七年(578)复置, 属贝州。治所在武强县(今威县北
唐置,属升州。即今江苏句容县北六十里下蜀镇。《资治通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刘展军于白沙,李峘“悉锐兵守京口以待之。展乃自上流济,袭下蜀”,即此。北宋为句容县下蜀镇。
即今广东东莞市东茶山镇。《明史·地理志》 东莞县: “东北有京山巡检司,本治茶园,后迁京口村,更名。”
①北宋汴京外城壕。在今河南开封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1:“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②在今江苏南京市东。明南京城子城东侧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