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沁县

沁县

1912年改沁州置,属山西冀宁道。治所即今山西沁县。1930年直属山西省。


在山西省东南部、太岳山东麓。属长治市。面积 1297 平方千米。人口17.2万。辖6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定昌镇。春秋晋铜鞮邑,为晋大夫羊舌氏食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铜鞮、平阳、杨氏三县。“乐霄为铜鞮大夫”,即此。秦为铜鞮县,治今沁县南,属上党郡。北魏属乡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属沁州;大业初属上党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属沁州,故治在今县南古城村,后移今县西南故县镇,属韩州;贞观十七年(643年)改属潞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建威胜军,并移县治焉,即今县城。金天会六年(1128年)升威胜军为沁州,属河东南路。元复为沁州,属冀宁路。明洪武初废铜鞮县入沁州,属山西省。清因之。1912年设沁县。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0年析置沁县、沁东县。1946年废沁东县并为沁县。1949年属长治专区。1958年襄垣、沁源、沁县三县并称沁县。1960年恢复原建制,属晋东南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西漳河、白玉河、迎春河、景春河、徐阳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谷子、小麦、玉米、高粱、豆类、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石膏、铝土等。工业有煤炭、机械、化工、炼焦、纺织、造纸、食品等。太焦铁路和208国道、沁洪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南涅水石刻造像、御书楼、普照寺、大云禅院等。


猜你喜欢

  • 武安县

    ①秦置,属邯郸郡。治所在今河北武安市西南五里店子古城。张守节 《史记正义》: “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汉属魏郡。魏晋属广平郡。东魏天平初仍属魏郡。隋属武安郡,移治今武安县。唐属

  • 栗水

    即今蒙古国西南之翁金河。《魏书·蠕蠕传》: 神䴥二年 (429年), 世祖亲征蠕蠕大檀, “五月,次于沙漠南,舍辎重轻袭之,至栗水,大檀众西奔。……世祖缘栗水西行”。古水名。即今蒙古国中

  • 叠溪右千户所

    明洪武十一年 (1378) 置,属茂州卫。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较场乡南叠溪城。二十五年 (1392) 改为守御千户所。

  • 暖泉城

    在今甘肃平凉市北。《清一统志·平凉府》: 暖泉城 “在平凉县北暖泉上。明嘉靖八年韩昭王筑。高三仞,复道相连,亭榭十数,为览游之所”。

  • 铜绿山

    在今湖北大冶市西南五里。《方舆纪要》卷76大冶县 “铁山” 条下: “县治西南有铜绿山,亦古出铜冶铸之所。县名大冶,盖以此。” 1973年在此发现古矿冶遗址,测定为西周至西汉时铜矿址,面积8平方公里。

  • 城北湖

    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北。《方舆纪要》 卷77安陆府钟祥县: 城北湖在 “府北五里。流通汉江”。

  • 兰州

    ①隋开皇元年(581)置,治所在子城县(今甘肃兰州市)。辖境约当今甘肃兰州市及临洮县等地。大业初改为金城郡。唐武德二年(619)复名兰州,治五泉县(今兰州市,后改名金城县)。天宝元年(742)改为金城

  • 阿拉竿驿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在今新疆若羌县北阿尔干。清宣统《新疆图志》卷81婼羌县:阿拉竿驿,“阿拉竿, 回语水有汊也”。

  • 纪城

    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安东卫镇。《左传》:昭公十九年(前523),“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也。东海赣榆县东北有纪城。”《资治通鉴》:南齐建武二年(495),“青、冀二州刺史王

  • 西宁河

    即湟水。在今青海东部。《明一统志》卷37:西宁河“在西宁卫城北。源出热水山,北流五里经伯颜川,又合那海川,流五百里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