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四川铜梁县东巴川河。《方舆纪要》卷69铜梁县“马滩河”条:“巴川河在县治南,水流曲折如巴字。”《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赤水河”条:“巴川河源出龙透山东北二十里, 至铜梁城北,环绕县治如巴字,穿城
金置,属阳信县。当在今山东阳信县地。
在今宁夏贺兰县西北贺兰山。岩画北起贺兰山北端的麦如井,南至中卫北山的大麦地一带。共有二十余个沟口,其中贺兰县境内分布较为集中,有大、小西峰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等。岩画的主要内容有图腾崇拜、出行狩
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北二十七里。《清一统志·顺天府二》:九松山,“康熙四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巡幸经此,见山有松九株,遂赐名九松山。建庵曰朝天”。
又作热正寺。北宋嘉祐二年 (1057) 建。在今西藏拉萨市林周县东北热振藏布北岸。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寺。
一名巴彦岱。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建。为伊犁九城之一。在今新疆伊宁市西北二十里巴彦岱镇。设领队大臣、协领驻守。伊犁九城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西境。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于伊犁河
在今江西龙南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8赣州府龙南县: 窎源水 “在县西北二十里。《通志》云,源出峰门犁壁山,合上坪岭、鹞岭、窑坑诸水,至窎口溪入三江口水 (今桃江)”。
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涛墟之西。《清一统志·永州府二》: 青丝井营 “在江华县南,接富川县龙窝村界。设把总戍守”。
①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交城县西南十里大陵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司马乌为平陵大夫。”即此。②西汉昭帝刘弗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十三里,故平陵城北二里。《汉书·昭帝纪》:元平元年(前74),“葬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古交市。《元和志》卷13交城县:“取古交城为名。”唐天授二年(691)移治却波村(今交城县)。开元十一年(723)属太原府。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民国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