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始兴县

始兴县

①三国吴永安六年 (263) 置,属始兴郡。治所在今广东始兴县西北。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广东卷: 始兴县 “县西十里有塔岭,始兴之水出焉。郡县以此名”。南朝梁为安远郡治,移治正阶县 (今始兴西七里)。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后移治今始兴县。大业初属南海郡。唐属韶州。北宋开宝四年(971) 改属南雄州。元属南雄路。明属南雄府。清嘉庆十一年 (1806) 属南雄州。民国初属广东岭南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

②南朝宋置,属巴渠郡。治所在今四川达县南。南齐以后废。

③西魏改晋兴县置,属怀化郡。治所在今四川潼南县西北玉溪镇西青石坝。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青石县。

④金天会八年 (1130) 置,为肇州治。治所在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西茂兴镇南哈什吐古城。后废。


(1)古县名。(1)西魏时改晋兴县置,治今重庆市潼南县北。属东宕渠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青石县。(2)金天会八年(1130年)置,治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西吐什吐。为肇州治。元废。(2)今县名。在广东省北部,东邻江西省。属韶关市。面积 1936 平方千米。人口23.9万,其中瑶族 4000 多。辖10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太平镇。汉属豫章郡南野(埜)县地。三国吴永安六年(263年)析置始兴县,治今址。甘露元年(265年)又分桂阳郡南部置始兴郡,此为始兴郡、县之始。《郡县释名》广东卷:始兴“县西十里有塔岭,始兴之水出焉。郡县以此名”。南朝宋泰豫元年(472年)改属广兴郡;齐改始兴县为正(令)阶县,仍属始兴郡;梁复名始兴县,改属安远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属韶州。唐光宅元年(684年)县北析置浈昌县(今南雄)。五代南汉乾和四年(946年)属雄州。北宋属南雄州。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移县治于陈坊(今县城范围)。元属南雄路。元贞元年(1295年)迁治于县东北部陆源地,后因舟楫不通,复迁此,历为县治。明及清初属南雄府。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属南雄直隶州。1914年属岭南道。1920年属广东省。1949年属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1950年属北江专区,1952年属粤北行政区。1956年属韶关专区,1970年属韶关地区,1983年属韶关市。县名因有始兴江得名。地处大庾岭东南部、瑶岭东北部。最高峰观音栋海拔 1428 米。浈江流贯县北,墨江、澄江由南向北汇入。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为广东省林业重点县之一,产杉、马尾松、樟、水杉和毛竹等,有观光木、金叶含笑、白桂木、伞花木、三尖杉、红椿等珍贵树种。建有国家级车八岭—樟栋水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矿产以钨矿较著名。为粤北主要产粮区之一。农产以稻为主,并产花生、油菜籽、豆类、烟草、茶叶、柑橘等。特产有香菇、松香。有家具、锅炉、木材加工(地木板)等工业。323国道和龙始公路经此。纪念地有沈所八一村、始兴革命烈士墓等。玲珑岩为风景区。


猜你喜欢

  • 老营千户所

    明嘉靖十五年(1536)置,治所在今山西偏关县东北六十五里老营镇。后废。

  • 应县木塔

    即佛宫寺释迦塔。在今山西应县城内。即“佛宫寺释迦塔”。

  • 土门隘

    在今陕西凤县东。《明一统志》卷34汉中府:土门隘,“自青冈坪过武休山寨至此,甚峻险。元汪世显取蜀经此”。在今陕西省凤县东南。元将汪世显经此取蜀。

  • 株潭镇

    亦名株树潭镇。即今江西万载县西南株潭镇。《清一统志·袁州府》: 珠树潭巡司 “在万载县。明初置铁山巡司,本朝乾隆三十年移驻于此”。在江西省万载县西南部、锦江上游。面积88.6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

  • 万寿寺

    在今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万寿寺桥东北。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清代多次重修。原为皇家庙宇,清末以后成为民间庙会场所。1989年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 绿野堂

    唐裴度别墅。在今河南洛阳市南豆腐店。《旧唐书·裴度传》: 大和八年 (834),为东都留守,安家于集散里。“又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唐裴度所居。

  • 兆兴镇

    即今黑龙江省萝北县东北肇兴镇。《清史稿·地理志》 兴东道:“黑龙江南岸有兆兴镇、裕兴镇,垦务皆盛。”1932—1953年萝北县驻此。

  • 济南国

    西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 改济南郡为国,封刘肥之子辟光为济南王,都东平陵 (今山东章丘市西)。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泰安、长清、肥城、章丘、济阳、邹平等市县地。景帝三年 (前154) 以参与吴楚七国

  • 乐温县

    唐武德二年(619)析巴县地置,属南潾州。治所在今重庆长寿县东北五十里邻村镇。《元和志》卷30乐温县:“因乐温山为名。”九年(626)改属涪州。天宝初属涪陵郡,乾元初复属涪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

  • 永通峡

    即大藤峡。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六十里。《明史·地理志》 武宣县:“东南有大藤峡,后名永通峡。”